金融观察/中国贷息仍有下调空间

  中评社北京2月26日电/据大公网报导,近年全球利率逐渐从“低通胀+低利率”转向“高通胀+高利率”,伴随其中的是大规模财政赤字以及不断增加的财政利息负担,导致利率政策调整的难度明显加大。高利率运行的周期延长,企业和居民的信贷需求削弱,借贷成本也随之上行,同时政策迟滞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确定性。短期的利率走向如果演变为中长期的高利率格局,将会对全球资产定价、大宗商品以及外汇市场等带来新挑战。

  2024年的核心主题是全球主要央行开启减息周期,但各国的减息力度存有差异。欧美日央行普遍将目标通胀2%作为利率调整的最重要参考,在通胀风险暂未解除的情况下,很难启动减息,过早放松利率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考虑到利率高位运行对经济潜在增长和金融稳定性形成制约,全球主要央行须重新思考货币政策框架,提高通胀容忍度,并考虑推动利率稳步下行,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不过预计这一过程将比较曲折。

  人民币贬值压力下降

  过去数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但利率政策方向却与全球主要国家存在分化,由于经济复苏周期不同,预计分化趋势还将持续。但是,随着2024年欧美央行减息周期将启动,将给中国的利率政策腾出灵活的空间,中美国债利差有望逐渐收窄,国际资本流出的压力将得以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也将有所减轻。

  新冠疫情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多实施低利率乃至负利率政策,以维系高债务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供需两端变化将改变资金结构,总需求下降,利率走高的支撑因子也随之减弱。中长期看,全球走向高利率也存在结构性矛盾,高成本时代与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投资、储蓄和消费的结构性调整几乎同时进行,利率上行的驱动力总体在减弱。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全球经济放缓的态势愈发明晰,多数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态势,经济增长的难度愈来愈大;另方面,人口老龄化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