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题材影视剧:运动能量应匹配文化含量
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代代中国人的奋发有为浓缩于体育故事中
体育和影视都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体育题材影视作品彰显其所处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中国体育题材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34年孙瑜导演的电影《体育皇后》。当时,中国正陷入民族危机中,中国人心中的救亡意识强烈。孙瑜导演将强身健体与救亡图存之间的紧密联系贯注于《体育皇后》中,倡导革命工作不仅要启蒙大众心智,也要强健其体魄。这部作品奠定了体育题材的创作基调,使这一题材创作大多强调集体主义,主要承载宏阔的家国情怀、深沉的民族情感。比如,1957年上映的电影《女篮5号》通过揭示新中国成立前后体育运动员的不同命运,表达“发展体育,为国争光”的时代情感。1981年上映的电影《沙鸥》讲述女排运动员经历伤病、失败等打击后重振精神,为排球事业奉献所有的故事,这种拼搏精神正好是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所需要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显着提升,如何向世界展现中国人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气质,成了新时代体育题材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电影《攀登者》《夺冠》、电视剧《超越》虽然仍是家国叙事,但创作者用大量篇幅观照运动员的成长,表现他们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目标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起伏、情感波澜,使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为国家荣誉而牺牲奉献的行为深入人心。还有很多作品将视角深入普通人生活,表现体育运动对他们人生的影响,以及体育精神对他们心灵的引领。电影《热烈》里,生活艰难的少年一边勤奋工作支撑家庭,一边追求街舞梦想;电影《出拳吧,妈妈》里,单亲妈妈为了争取孩子的抚养权,重回拳击赛场打败当年的对手,赢回尊严;电视剧《爱情而已》里,习惯了坐冷板櫈的羽毛球运动员决定转练网球,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爱情。延绵近一个世纪的体育题材创作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代代中国人的奋发有为,都浓缩于光影之中,勾画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