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华纹锦绣之美
还原服饰须多重论证
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上,15尊古代服饰复原人像甫一亮相,就引来参观热潮。
这些人像由陈诗宇带领团队历时两年复原而成。过去一些古代服装展览,尽管展品很珍贵,但主要是将衣服摆在那里,很难给观众留下立体印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策展人孙机曾说,“我们要把古代人着装的整体样貌呈现出来,让每一件服饰都做到有根有据。”
如何做到有根有据?陈诗宇介绍,每一个人像,从妆发、造型到服装,从鞋履、腰带甚至内衣,都要采取多重论证法进行考证和研究。
在千百年的流转中,服饰品很难原状保存。年代稍远的服饰,大多残缺不全、遗失构件,甚至仅余残片。
“每一件服饰复原的过程,都是一次对于历史真实形象的探索。”陈诗宇说,每次复原,首先需要明确历史时期、人物身份、穿着场合等信息,然后再采用多重证据法,通过大量实物、文献、图像等对复原目标进行考证,逐步还原服饰真实样貌。
比如,与《簪花仕女图》同款的唐末五代时期的女装,为将其复原,就经历了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簪花仕女图》是一幅传世名画。画中仕女长裙上有大团花纹样,这种大团花古时可以用织锦或印染的方式完成。陈诗宇仔细观察后发现,衣服上有大面积留白,边缘不明,颜色间有晕染,从而排除织锦的构图,因为织锦边缘非常明晰。而上面的花朵墨线痕迹,很像是彩绘的笔触。“我们因此推测,它可能是夹缬结合彩绘来完成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诗宇在展览中发现一件辽墓出土的丝绸织物残片,和《簪花仕女图》的纹样工艺一致,成为同时期五代服饰的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