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秦俑”:秦陵青铜水禽折射多彩秦文化
中评社北京2月7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别具一格的陶俑和鲜活灵动的青铜仙鹤、天鹅、鸿雁,还有其貌不扬的锈块以及残缺的脚掌……1月31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何止秦俑——秦陵苑囿之K0007陪葬坑”展览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陈列厅开展。
展览以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为基础,以青铜水禽为重点的57件展品共同讲述了K0007陪葬坑不同于秦兵马俑军事题材的文化内涵,重点介绍了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彩绘装饰以及造型艺术,凸显了秦文化的多彩性和工艺技术的创新性。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发掘于2000年,共出土青铜水禽46只,其中天鹅20只、仙鹤6只、鸿雁20只。所有水禽展示的都是动态过程中的瞬间形态,如天鹅或立或卧,有的在觅食,有的在休息。有的仙鹤嘴中含有一铜质虫状物,表现的是从水中捉得虫食后尖喙离开水面的瞬间姿态。而有的鸿雁展示的则是曲颈鸣叫的形态。
黑色的鸿雁,白色的天鹅、仙鹤……青铜水禽除爪子、喙未施彩外,其余均施以彩绘装饰。彩绘以白、黑为主,白色颜料为磷灰石(骨白),黑色颜料为炭黑,以及少量的汉蓝、汉紫颗粒。秦人根据不同部位绘制不同纹路,颈部以条纹状为主,腹部则绘有绒毛纹和条纹。绘制时,依据羽毛叠压关系,先绘翼部羽毛,再绘腹部羽毛,每层羽毛从尾往前、从下向上逐层绘制,显示了秦人的细节写实和精益求精的工艺。
秦兵马俑是彩绘的,但秦陵青铜水禽的彩绘结构却与秦兵马俑不同。秦兵马俑施彩前,会先在陶体上施以一到三层的生漆层,然后再施彩,目的是便于涂刷色彩和防止颜料的胶结质浸染到陶体内,而秦陵青铜水禽则是直接在铜胎表面施以彩绘装饰。可见,当时秦人已经能根据不同材质采用不同的彩绘施彩工艺了。
在艺术上,秦陵青铜水禽表现出大、真而不失精细的写实风格,彰显出拥有者庄重威严、至高无上的身份地位。二元合金的特殊性、铸造工艺的独创性、装饰手法的精细与完美,以及活灵活现的艺术造型,都表现出秦人对青铜材料的深刻感悟与精巧工艺,体现着秦人已走出青铜礼器造型与装饰的窠臼,也反映出秦文化吸收、包容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