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剧创作要实现技巧与剧情的融合
在现代文明的浸润下,杂技这朵朴实的艺术花朵主动向现当代艺术靠拢,勇敢超越原初的杂耍形态,以创意和审美赋予肢体语言更广阔的表演空间。近些年来,从主题晚会、杂技秀、新马戏到杂技剧,种种表演形态的革新与尝试,各色杂技本体之上的范式再造与艺术升华,拓宽了杂技的表现边界,带来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这也是杂技人推陈出新、自我革命的生动写照。尤其是21世纪二十多年来涌现出的杂技剧,整体体量更为庞大、创作元素更为综合,艺术表现力更强。
以杂技剧的形式拓宽杂技的表演空间,首先要厘清杂技本体技巧与其他艺术手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国内首部杂技剧《天鹅湖》自2004年由战士杂技团创排面世,在相对完整的戏剧框架下,将杂技技巧融入芭蕾舞,呈现出空前的艺术美感,颠覆了世人对杂技的传统观感。杂技剧这一全新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就此成功创立。经过天津杂技团《胡桃夹子》、南京杂技团《渡江侦察记》等杂技剧的不断探索尝试,至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2019年推出杂技剧《战上海》,杂技剧的创作再上新台阶,在选题立意、制作出品、美学风格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度挖掘,逐步确立了“技巧要为剧情服务,剧情要为技巧提供空间”(由中国杂协副主席、上海杂技团原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原校长俞亦纲首度提出)这一杂技剧创作的基本理念。杂技剧二十多年的创作史上,《天鹅湖》和《战上海》可谓两座颇具先导意义的里程碑,前者首启中国杂技艺术现代转型和创新的大门,后者则扣准新时代的杂技艺术创作之命门,为杂技剧践行出一条有规律可循的传承创新之路。
杂技剧创作要从杂技本体出发,以完美的舞台呈现为目标,将题材融入杂技技巧,从中创新表演语汇,实现技巧与戏剧的融合,最终形成一场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备的精彩演出。《天山雪》《红色记忆》《江湖》《铁道英雄》《聂耳》《芦苇青青菜花黄》《先声》等一系列杂技剧的出现,则代表着杂技界正转益多师,努力向更高层级的舞台综合艺术进军。
杂技剧如何克服不说话而“讲”故事的天然矛盾,通过肢体塑造人物形象、演绎情节冲突、传达思想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舞台剧,杂技剧最显着的特点是舞台语汇由实打实的人体动作构成,而肢体语言无法开口说话。这就对杂技剧提出了多方面的前提要求:在文本创作上,做到戏剧结构简洁明了;在导演手法上,将故事线流畅铺排于技巧节目,调动灯光、服化道、音效、多媒体视频等其他艺术手段来弥补虚拟性、完成假定性;在技巧节目中,技巧导演(业内简称“技导”)依据戏剧情境的设定来匹配相契合的节目,包括研发技巧、改良动作;在演员表演上,于真实的技巧表演中融入假定性的戏剧表演,表情动作均要配合人物在规定情境下的情绪表达和角色任务,甚至需要储备基本的台词功底用于必要的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