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丝”记忆 感受一城文脉

  中评社北京2月8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2021年7月25日,随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的一声落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点之一,泉州几乎囊括了丝绸、茶叶、瓷器以及中国功夫等极具象征意义的东方文化符号。近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等举行的“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在福建泉州举办。作为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光明网、福建省委网信办、泉州市委网信委等同期举办“文化拾遗 魅力泉州”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行。来自中央及地方媒体的记者围绕“中华文明探源”“一带一路”等核心命题,全媒体描绘“海丝城市”的文脉印记,以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的视角对“何以中国”作出全新诠释。

  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古城记忆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包含了22个遗产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22个遗产点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静止的存在。”泉州市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本次媒体行线路既包含了泉州府文庙、九日山、清源山等历史文化遗产元素,也有梧林传统村落、永春达埔、蟳埔文化村等非遗聚集地,更有可以直观展现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地位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它们,犹如一串璀璨的文化明珠见证着历史辉煌,引领人们探寻海洋文明的东方色彩和时代影响。

  1月30日上午,采访团队从清源山口拾级而上,穿过石构山门,抵达了老君岩石像前坪。这里不仅有国内现存最早、体量最大的老子石雕造像,还聚集着伊斯兰教圣墓、九日山摩崖石刻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满山都是文化,满山都是历史,可以和历史文化撞个满怀。”清源山管委会工作人员黄蓉萍说。

  “我在这里体验簪花围,拍给泰国朋友看,期待更多人来到这里!”在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泰国华人张爱玲头戴簪花围对记者说。曾经的千年小渔村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蟳埔女文化推广者黄丽泳说,簪花围热潮正在改变当地人的谋生方式,从售卖鱼货转入民俗、文创、餐饮,成为新潮的“讨海人”。

  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五留”规划原则让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保留了“原汁原味”。在这里,既能品尝闽南风味下午茶,还能观看南音、木偶戏等非遗表演;在这里,闽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哥特式建筑等随处可见,不仅是闽南文化的缩影,也是南洋华侨文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