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大使圆桌研讨:后疫情时期全球复苏
中评社北京6月21日电(记者海涵)6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来自20个国家的大使在2022年度大使圆桌会议上就“后疫情时期的全球复苏:趋势、挑战与对策”分享观点。
非盟驻华大使奥斯曼(H.E.Rahamtalla M.Osman)表示,疫情导致了二战之后最大的一次经济猫条,对于人们的生活、生计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等等都会带来巨大的代价,这也是在人类历史当中最大的挑战和危机之一。对于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审慎,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保持正义和公平。我们也需要去思考应该如何共存。此前在全球合作中已经经历过的挑战,目前又逐渐加深加重,我们需要重塑国际格局,我们也需要去承担特殊的职责,同时也要去树立和秉持国际原则。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H.E.Djauhari Oratmangun)表示,全球化到目前为止实际是比较平稳的,总体上来讲,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双边关系已经非常稳定,也非常牢固。中国的发展态势在全世界也是翘楚。疫情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全世界带来了不平等和不平衡。全球供应是不平衡的,我们需要团结才能够应对目前的艰难时刻。此前G20会议上我们也讨论了这些内容,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复苏,如何变得更强,如何更加团结。实现全球稳定复苏应该是疫情之后最重要的核心要务。
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H.E.Luca Ferrari)表示,疫情让GDP增长短时冷却,逆全球化的方向也是越来越明确了,俄乌冲突导致经济复苏进一步恶化。我们需要确保在各种灾难、风险和危机之后,经济能够复苏。中国是全球化非常大的受益者,外国直接投资也是日渐增长。在未来,中国的经济要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发展,需要长效发展。同时,加入到全球贸易中需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需要尊重国际贸易规则、适应国际贸易环境、需要进一步吸纳人才。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拉惹·拿督·努西尔万(H.E.Raja Dato Nushirwan Z.A.)表示,现在很多问题不断涌现,我们需要厘清各自的思想,确定这些问题的范围。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不可能直接告诉投资者,这是一片沃土,来投资就好了,我们还需要去佐证。因此,我们需要弄清楚新发展常态,让大家能力看到利弊。我们也从这次经济衰退中吸取了很多的教训,它的影响也在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对未来进行设想,也需要刺激各种各样的流动性,包括人员流动性、数字流动性,这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H.E.Signe Brudeset)表示,疫情给全球化带来沉重的打击,疫情之后我们需要进行复苏,但是复苏过程中又遭受了俄乌冲突的冲击。事实上,由于冲突和粮食短缺,我们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对很多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们需要修复互相割裂和互不沟通的世界,否则这将会影响此前业已建立的完整的国际格局,而且也会产生许多支离破碎的观点。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乌尔哈克(Moin ul Haque)表示,现在的危机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更加团结的国际环境。我们各自之间存在着竞争,但我们也是人类的的成员,我们需要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担负共同的责任,在全球的社会和社区中,我们需要合作、风雨同舟。如果你想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如果大家要走得很远,那必须要结伴而行。因此,我们需要支持多边主义和团结的力量,但这些老生常谈是不够的。我们在未来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葡萄牙驻华大使杜傲杰(H.E.JoséAugusto Duarte)表示,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当前的趋势、挑战和对策,那就是“共同利益”,祗有保持发展共利益,遵循共同的规则,才能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当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主选择权,例如选择如何应对疫情。三年过去了,我们当下十分需要“可预测性”——因为商业社会需要基于这些信息来做出投资决定。冠疫情或许会改变全球化。面对如此多的挑战,我们应捍卫国际秩序共同的规则,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遵守国际法,避免站队选边,积极进行对话和交流,共同促进全球化的发展。
秘鲁驻华大使路易斯·克萨达(H.E.Luis Quesada)表示,我们希望所有的国家都能对疫情防控做出更加有效、更加稳定的控制,而不是以供应链破坏和经济发展为代价。我们需要权衡发展需求,尤其在疫情之后,我们需要抓住哪些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来复苏。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复苏方式,他们需要资源、能力,以及之前积累的经验。在国家公共安全和健康医疗标准制定过程中和标准统一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和其他国家沟通。
瑞士驻华大使罗志谊(H·E·Bernardino Regazzoni)表示,全球流动性非常重要,去年在疫情期间这种流动有一定的放缓,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解决之前遗留下的问题。现在全世界正在恢复流动,当然,国际航线仍然没有办法满足目前的飞行需求。我们需要更好地去振兴市场,现在的航线运力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很多航线或者航空公司确实存在非常大的问题,面对的挑战也是非常庞大的。我们需要开放,不仅仅是要拓展双边贸易协定,而且要建立更好的市场环境,能够让未来的经济和双边合作得到拓展。
泰国驻华大使习萨目(H.E.Arthayudh Srisamoot)表示,作为APEC轮值主席国,泰国特别关注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中国在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具有高标准,一直是绿色技术、绿色创新的引领者,可以推动可持续绿色清洁技术的使用。国际区域合作促进了人民和政府之间更多的合作,合作深入到地方甚至乡村的层面,为后疫情时代带来了更多的能量。未来,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供应链等方面,还会有更多的合作趋势。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H.E.Siddharth Chatterjee)表示,新冠疫情确实对我们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全球化的进程遭到了很多的冲击、出现了逆全球化。我们需要全球性的团结。即使在冷战时期,小型的合作也是在进行的。现在我们非常需要科学家、业界专家们一起合作,需要达成一定的合作空间和桥梁,同时要保证在疫情之后,大家能够得到繁荣的发展,这是我们未来重构多边主义发展非常重要的契机和砝码。
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Siyabonga Cwele)表示,在应对这场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经历了艰难的教训,应对这场大流行不能使用国界或国家保护主义,而是需要我们的协调应对和团结一致。科学和获得负担得起的疫苗是赢得抗击病毒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每个人都安全并获得基本需求之前,所有人都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和繁荣。南非正在寻求更强有力的多边主义实践和有效的包容性全球治理,以支持最弱势群体。联合国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H.E.Ali Obaid Al Dhaheri)表示,疫情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半的时间,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无数人的伤痛。经济遭到破坏,国际供应链被打乱。然而,所有的国家都是有韧性的,阿联酋也是如此,生活正逐渐恢复正常。在过去的一年里,各国为应对疫情尝试了各种政策和方案。跨界通信、旅行、经济和全球贸易是特别关注的领域。虽然经济正在复苏,但世界仍在应对新的疫情和新的病毒变种,而且疫情似乎远未结束。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将是有效应对疫情所带来的挑战的关键方法。我们必须共同努力,确保公平地获得疫苗,以缩小世界各地在COVID-19疫苗接种方面的明显差距。公平和公正地分配疫苗既是一项战略投资,也是一项道德义务。
中评社北京6月21日电(记者海涵)6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来自20个国家的大使在2022年度大使圆桌会议上就“后疫情时期的全球复苏:趋势、挑战与对策”分享观点。
非盟驻华大使奥斯曼(H.E.Rahamtalla M.Osman)表示,疫情导致了二战之后最大的一次经济猫条,对于人们的生活、生计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等等都会带来巨大的代价,这也是在人类历史当中最大的挑战和危机之一。对于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审慎,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保持正义和公平。我们也需要去思考应该如何共存。此前在全球合作中已经经历过的挑战,目前又逐渐加深加重,我们需要重塑国际格局,我们也需要去承担特殊的职责,同时也要去树立和秉持国际原则。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H.E.Djauhari Oratmangun)表示,全球化到目前为止实际是比较平稳的,总体上来讲,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双边关系已经非常稳定,也非常牢固。中国的发展态势在全世界也是翘楚。疫情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全世界带来了不平等和不平衡。全球供应是不平衡的,我们需要团结才能够应对目前的艰难时刻。此前G20会议上我们也讨论了这些内容,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复苏,如何变得更强,如何更加团结。实现全球稳定复苏应该是疫情之后最重要的核心要务。
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H.E.Luca Ferrari)表示,疫情让GDP增长短时冷却,逆全球化的方向也是越来越明确了,俄乌冲突导致经济复苏进一步恶化。我们需要确保在各种灾难、风险和危机之后,经济能够复苏。中国是全球化非常大的受益者,外国直接投资也是日渐增长。在未来,中国的经济要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发展,需要长效发展。同时,加入到全球贸易中需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需要尊重国际贸易规则、适应国际贸易环境、需要进一步吸纳人才。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拉惹·拿督·努西尔万(H.E.Raja Dato Nushirwan Z.A.)表示,现在很多问题不断涌现,我们需要厘清各自的思想,确定这些问题的范围。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不可能直接告诉投资者,这是一片沃土,来投资就好了,我们还需要去佐证。因此,我们需要弄清楚新发展常态,让大家能力看到利弊。我们也从这次经济衰退中吸取了很多的教训,它的影响也在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对未来进行设想,也需要刺激各种各样的流动性,包括人员流动性、数字流动性,这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