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两岸学者、青年聚港共话客家文化
中评社香港7月26日电(记者卢哲)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讲客堂”第十三讲、“两岸客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25日在香港大坑火龙文化馆举行。来自台湾及香港的专家学者、两岸青年学生齐聚一堂,交流客家文化研究、寻觅族群发展脉络,增进中华民族认同。
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董事长林菁菁在研讨会致辞时表示,“讲客堂”已经进入第十三讲,之前在香港讲、在内地讲、也在台北讲,其中注入了许多客家人和关心客家文化的人的心血和努力。“客家文化为何促使我坚持到现在?因为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我认为是保留下来最完整中华文化之一。”林菁菁说,“两岸客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说,我们是同一个祖先。我们无论在哪里,无论是从梅州、福建,还是台湾,或者是东南亚甚至全世界,我们客家人都是历史完整、有体系的、有精神的族群。”
林菁菁说,客家群体在很多历史关键时刻,都起了很大作用。现在要建立客家的新世界观,就是说客家人要在原本精神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发扬、壮大。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系兼任教授张裕亮此行是背着族谱来到香港,准备赴梅州寻根的。张裕亮在研讨会上介绍了自己家族的历史和寻祖之路。他首先展示了一张“张家族谱”的影印图,“依照张家22世张绣立先生所言,他的父亲昆山公在1940年前往中国大陆广东、上海等地旅游,并前往广东梅县寻根,在当时将张家族谱抄录回台。”根据这份张家族谱记载,可以看出与客家先民从大陆迁徙至桃竹苗来台时间相当吻合。
张裕亮说,大体上,客家先民迁徙桃竹苗时间可远溯至清康熙22年(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当时闽粤沿海实施渡台管制,但实际上闽南、粤东居民偷渡渡台情况普遍。至于客家人大量渡海来台,应在康熙中叶之后,起初大量来台的多为嘉应州的客家人,大都由韩江口偷渡来台。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贵事件后,清政府放宽粤籍人士来台限制,除了嘉应州属各县外,潮州、惠州两府所属各县客家族群也陆续迁台;到了雍正、乾隆年间,除了粤东三府之外,属福建省汀州府所属的客家人也陆续来台。
张裕亮还分析了先民拓垦路线。其中,桃竹苗客家先民的渡海路线,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因为台湾的垦地是由南向北逐次开发,移民路线也逐渐北移。张裕亮还对客家聚落型态作出分析研究,并分享了家族的老照片,讲述了家族在台湾的发展故事。
张裕亮说,客家人在长期迁徙、开垦与跨地域生活中,逐步形成并世代传承的集体价值观与行为模式。这种精神超越了单一地理区域,同时透过语言、习俗、宗族、信仰与生活态度,体现出勤俭耐劳、刻苦奋斗、重视教育、团结互助、尊祖敬宗的客家精神。
“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莫忘祖宗声。”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台湾淡江大学在读博士生刘子骥在发言时,首先用客家话念出这句流传已久的客家谚语。刘子骥说,这句话饱含客家人对语言与文化传承的深切期盼,但在现下的台湾,客家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流失危机,客家社群的语言传承焦虑日益加深。台湾的历史与社会系由不同年代的移民所构成,但作为移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代台湾的客家族群却承受着全球化、都市化与政治化带来的语言流失压力。
刘子骥表示,根据台湾“客委会”2023年的调查与统计,仅约15%的客家青年能流利使用客家话,都会区的客家青年更大半仅能听懂简单词句,几乎不具备流利对话的能力。语言的流失不仅是沟通工具的消失,更是文化认同的断裂。客家语言的流失危机源于多重因素,除了社会与经济因素,政治环境对客家语言传承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闽南系移民占台湾人口高达七成、闽南族群在台湾的历史上长期把持人口优势与经济主导地位,使闽南语成为市井中最具主导地位的语言。自2000年以来自称本土化的民进党多次执政并逐渐扩大其影响力,而其政治信仰、语言与文化政策,又加剧了客家社群的语言焦虑。
刘子骥认为,民进党为了充分利用闽南裔人口的优势以争取政权,不仅强调“本土化”、更将“台湾主体性”与“本土化”紧密结合,实务运作上将“本土化”窄化为“闽南化”,将闽南文化塑造成台湾认同的象征,形成对非闽南族群的排他性。然而这种以闽南文化为中心的政治主张,透过刻意忽视客家与原住民等其他族群的语言与文化需求,形成“闽南沙文主义”。同时,民进党为争取政权,藉由推动“去中国化”以强调台湾主体性、将台湾的本土意象与该党刻意绑定,且在内部宣传上否定了台湾各族群的中华文化渊源、淡化与大陆的历史连结。例如,教科书中关于客家移民历史的篇幅常被简化,难以呈现客家人迁徙与奋斗的完整脉络。这种文化叙事的缺失,让客家年轻人难以建立对语言的自豪感。同时,政府在推广本土语言时,过分强调闽南语的“台湾性”,客家话却被边缘化为“次要语言”,削弱了其在多元文化中的地位。
台湾中华文化两岸交流协会秘书长萧彦丞刚刚硕士毕业,他以《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建构思想初探》为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聚焦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与时代意义,尝试从其思想历程中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理论根基。
萧彦丞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并非狭隘的族群本位思维,而是兼具对外抗拒帝国主义、追求民族自立,与对内强调族群平等、促进民族融合的双重目标。孙中山强调民族融合应建立在文化认同与道德信念之上,而非仅依赖制度设计或政治口号。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思想,也融合了传统中国的“大同”理念,强调从内部团结出发,进而实现“天下为公”的世界愿景。“在孙中山看来,文化与道德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纽带,而非语言、血缘或地理疆界。”
萧彦丞认为,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当代意涵,在于其提供一种非压迫性、以文化整合为导向的共同体建构路径,对当前多元族群社会中的认同整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华文化两岸交流协会执行长、中国文化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生王泽文在题为《妈祖信仰与客家文化:两岸交流的文化桥梁》的发言中介绍了两岸妈祖文化的交流实例,包括台湾与福建湄洲妈祖祖庙定期互访、妈祖遶境活动吸引大量各地香客与信众前来,以及各地举办妈祖文化节、海峡论坛等促进民间交流、客家团体亦透过宗教联谊深化两岸认同感等内容。
王泽文还介绍了妈祖文化的当代表达形式,例如成为庙会活动加入的文创元素(妈祖潮T、灯笼设计、市集等);庙宇经营与文创经济结合,创造宗教观光新模式(例:大甲妈祖遶境App 导览)。
王泽文认为,妈祖信仰遍布世界,妈祖信仰能凝聚族群认同与归属感,强化在地文化与国际连结。能成为“柔性文化”资产,促进两岸和平交流。他认为,应持续透过教育与传播深化妈祖文化价值,因为妈祖信仰不只是宗教信仰,更是中华文化活的资产。“透过妈祖信仰,可促进两岸人民的文化情感连结;融合闽南与客家特色,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性;面对全球化,妈祖文化仍可透过创新方式发扬光大。”
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李文杰在研讨会上介绍了香港客家文化。李文杰表示,香港的多元文化图景中,客家民系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全港七百多万人口中,客家人后裔超过200万,他们主要聚居在新界东北及离岛的乡郊地带,形成了兼具中原遗风与海洋特质的文化体系。从清代复垦时期的艰辛拓殖,到抗战烽火中的保家卫国,客家人以“落地生根”的生存智慧和“晴耕雨读”的人文精神,深刻塑造了香港的历史脉络。
李文杰介绍了香港客家文化的源流与精神内核、语言习俗与生活智慧、建筑风水与聚落哲学等内容,还介绍了乡郊客家聚落的双重角色——香港乡郊的客家村落不仅是文化容器,更在历史转捩点上成为抗日游击的堡垒。沙头角、乌蛏腾、鹿颈等地位处新界东北边境,凭藉着复杂地形和紧密宗族网络,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提供了天然屏障。李文杰指出,东江纵队中的客家青年群像与历史壮举显示了宗族网络转化为抗日力量。1941年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作为唯一成建制的抗日武装,其成员主体正是来自新界乡郊的客家子弟。这支由农民、学生、海员组成的队伍,在三年八个月的黑暗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
李文杰还谈到历史遗存的活化与青年使命的当代传承,包括建立"客家语音库",保存濒危方言;开发VR乌蛟腾交通站,还原1943年生活场景等。
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在发言中强调,香港不仅以其融汇中西的国际都会风采闻名于世,更因其沟通两岸、融汇中华的深厚底蕴而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罗祥喜表示,长期以来,香港凭藉其自由港地位、成熟的商业网络和紧密的人缘地缘联系,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非常密切,人员往来极为频繁。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香港一直扮演着独特的桥梁、纽带和缓冲角色。当前台海局势紧张、两岸官方交流机制停摆、直接人员往来面临诸多不便的环境下,香港在维系和促进两岸交流交往中的独特价值,再次受到两岸各方的关注与期待。
罗祥喜说,香港宽松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健全的法治体系、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以及与台湾长期积累的良好民间往来基础和畅通的交通联系,使香港成为两岸客家社团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青年学生以及热心人士进行交流对话、合作研讨、联谊互动最为理想的“第三地”。在这里,交流可以相对不受两岸政治气候波动的干扰,更具持续性和建设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不仅拥有庞大且根基深厚的客家人社群(香港有两百多万客家人),更孕育了众多活跃且具备国际视野与影响力的客家社团组织。
罗祥喜指出,新时代赋予香港新使命。在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香港客家社群及社会各界需更积极作为。这方面,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近年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不定期组织台湾的客家研究专家学者、青年学生以及文化界人士,以香港作为首站和中转站,先在香港进行学术研讨、文化参访和社团联谊,建立联系与互信,再共同前往大陆进行深入的寻根交流、田野调查和合作研究。这种“香港+大陆”的交流模式,有效利用了香港的“第三地”优势,为台湾客家同胞深入瞭解大陆、感受原乡发展、建立人际网络提供了顺畅、高效的通道,取得了丰硕的交流成果,其经验值得充分肯定并推广。
研讨会后,两岸与会者还一同参观了大坑火龙文化馆,瞭解香港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