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昌:哈尼哈吧要让更多人传唱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电/据中国文化报报导,“祖先跨过了很多山,走过了很多河,来到这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近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哈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昌唱起哈尼哈吧,讲述着哈尼族古老的历史。深沉而绵长的歌声绕过哈尼族的蘑菇房,萦绕于层叠壮阔的哈尼梯田之上。在他看来,每多一人来听,就能增加一份传承的力量。

  学会古歌 历练能力

  在哈尼语中,“哈尼哈吧”意指哈尼古歌,是一种庄重典雅的歌唱调式,内容涵盖哈尼族生产劳动、人文礼俗、吃穿住用等方方面面,被誉为哈尼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百科全书”。可以说,凡有哈尼族聚居处,就有哈尼哈吧;凡见哈尼梯田处,就能听得到哈尼哈吧。

  马建昌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一个哈尼莫批(掌握哈尼文化的祭师)世家,从小就对哈尼哈吧有浓厚兴趣。每当长辈吟唱哈尼哈吧时,他都会静静聆听,一一牢记。

  1974年,时年19岁的马建昌跟随父亲马莫依系统学习哈尼哈吧文化,同时拜哈尼莫批李岩簸为师,学习哈尼哈吧演唱技艺。“最初,要整日不间断地学,要满心满耳灌满哈尼哈吧,再慢慢消化理解。”回顾学习哈尼哈吧的历程,马建昌深切地感到,坚持下来不容易。

  正因不易,格外珍惜。每逢祭祀、节庆、婚丧、盖屋等重要场合,马建昌都积极争取去现场跟着父亲和师傅演唱,从中历练提升自己的能力。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凭着自己的努力,马建昌记住了越来越多规模宏大的长篇叙事体,也掌握了即兴短歌的技法,演唱吐字清晰,音腔悠长圆润,声情并茂。渐渐地,他从和声者、伴唱者的角色转为主唱,受到其他演唱者和村民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