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智强解析自由在野、成全 为下一步铺路?
中评社桃园6月16日电(记者 黄文杰)中国国民党前台北市议员罗智强上午在桃园大溪受访提到民主制衡的重要性,仍重申自己是“自由在野”的概念,先把自己的党派成见暂时放下,也不一定是投射在2022年这次选举,这次选举实际是试金石的基点。
对于外界还在纠结桃园市长选举,罗智强再度解释“成全”,是选举的成全,但是有没有想过,“成全”也是所谓民主制衡的成全,不是成全一个特别的政党,不是成全个别候选人,成全是民主制衡的力量,他甚至以一群男生追求一位女生来比喻,自己退出追求行列,成全其他人追求,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在野共主”,顶多是“促进公约数的小兵”。
罗智强6月6日宣布退出桃园市长选举,成全国民党征召的桃园市长参选人张善政,但仍继续在桃园行脚,今天是桃园行脚倒数第二天,明天会在桃园市政府跟张善政合体。罗智强幕僚发采访通知,特别称罗是“前“总统府”副秘书长”。罗也是马英九执政时的府方发言人。
今天桃园行脚是在大溪,由国民党籍桃园市议员李柏坊、简志伟陪走,另外也看到民众党籍议员参选人徐慈柽。
也因为这几天桃园祈福行脚,陪走看到除了国民党市议员或市议员参选人,昨天在桃园区也看到无党籍市议员参选人罗岳峰、今天在大溪区也看到民众党徐慈柽,罗智强下周还会跟民众党主席、台北市长柯文哲见面,民众党桃园市长参选人赖香伶开始在桃园接连办客厅会,媒体好奇如果柯文哲赖香伶邀请来加入客厅会,是否会加入?
罗智强解释,即便在野力量结合一起,如果相互把力量是放在彼此磨耗,2024年很可能一党独大还会延续,更不要讲大家分崩离析,民主制衡力量只会更脆弱,他认为不一定是投射在2022年,这次的选举实际是试金石的基点。
他说,如果自己有一份力量,如果有朋友觉得这份力量是帮得上,对方也觉得是有合作的基础,也是优秀参选人,为什么一定要以党派来作为分别?为什么不能回到人的本位,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好的人才?是不是能为大家服务?是不是对现在台湾的民主失衡提供最好制衡的可能性?这是他比较念兹在兹的事情。
媒体询问,不是投射2022选举,是否打算2024参选?还是替人抬轿?有什么打算?
罗智强重申“自由在野”概念,先把自己的党派成见暂时放下,要怎么做?当然难度很高,不要把他想像是天纵英明,未来祈福走台湾这两个月,是沉淀之旅,过去这三个月在桃园,虽然经历很多风风雨雨,也开了新的视野,把自己很多心情放下来。“成全”大家,是选举的成全,但是有没有想过,“成全”也是所谓民主制衡的成全?
他解释,成全不是成全一个特别的政党,不是成全个别候选人,成全是民主制衡的力量,大家能够放下政治上或职务的利益,才能够找到更大空间,更好的定位,没有一定要选举,也没有一定要干什么,可是这条路这样走下,相信慢慢会引起共鸣,现在是很沉淀,往自己相信的里面去走,看谁能够为台湾做更多的事,这是自己给自己的新的功课。
被问到,想成为“自由在野”的最大共主吗?
罗智强解释,不要把他想那么崇高,也没有这个资格,“成全”就像说大家在追女朋友,然后退出了追逐过程,让大家继续去追求你心爱的人。他不会认为,自己就是这群想要追求女生的男生的共主,某种程度是把机会让给大家,民主社会就要尊重别人的看法,不用把自己拉得多高,谈不上共主,最多可能是“促进公约数的小兵”
会不会选2024的桃园市的“立委”?
罗智强说,现在不是把一个职务当做一个思考的方向,把信念跟想要做的事情当做一个思考的方向。
中评社桃园6月16日电(记者 黄文杰)中国国民党前台北市议员罗智强上午在桃园大溪受访提到民主制衡的重要性,仍重申自己是“自由在野”的概念,先把自己的党派成见暂时放下,也不一定是投射在2022年这次选举,这次选举实际是试金石的基点。
对于外界还在纠结桃园市长选举,罗智强再度解释“成全”,是选举的成全,但是有没有想过,“成全”也是所谓民主制衡的成全,不是成全一个特别的政党,不是成全个别候选人,成全是民主制衡的力量,他甚至以一群男生追求一位女生来比喻,自己退出追求行列,成全其他人追求,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在野共主”,顶多是“促进公约数的小兵”。
罗智强6月6日宣布退出桃园市长选举,成全国民党征召的桃园市长参选人张善政,但仍继续在桃园行脚,今天是桃园行脚倒数第二天,明天会在桃园市政府跟张善政合体。罗智强幕僚发采访通知,特别称罗是“前“总统府”副秘书长”。罗也是马英九执政时的府方发言人。
今天桃园行脚是在大溪,由国民党籍桃园市议员李柏坊、简志伟陪走,另外也看到民众党籍议员参选人徐慈柽。
也因为这几天桃园祈福行脚,陪走看到除了国民党市议员或市议员参选人,昨天在桃园区也看到无党籍市议员参选人罗岳峰、今天在大溪区也看到民众党徐慈柽,罗智强下周还会跟民众党主席、台北市长柯文哲见面,民众党桃园市长参选人赖香伶开始在桃园接连办客厅会,媒体好奇如果柯文哲赖香伶邀请来加入客厅会,是否会加入?
罗智强解释,即便在野力量结合一起,如果相互把力量是放在彼此磨耗,2024年很可能一党独大还会延续,更不要讲大家分崩离析,民主制衡力量只会更脆弱,他认为不一定是投射在2022年,这次的选举实际是试金石的基点。
他说,如果自己有一份力量,如果有朋友觉得这份力量是帮得上,对方也觉得是有合作的基础,也是优秀参选人,为什么一定要以党派来作为分别?为什么不能回到人的本位,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好的人才?是不是能为大家服务?是不是对现在台湾的民主失衡提供最好制衡的可能性?这是他比较念兹在兹的事情。
媒体询问,不是投射2022选举,是否打算2024参选?还是替人抬轿?有什么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