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业的尽头还是文化

  中评社北京1月31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作者:张斌宁、金雯(分别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继2023年暑期档票房超过200亿元,刷新中国影史同期最高票房纪录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在2024年元旦假期继续发力,交出15.33亿元票房的优异成绩。国产电影不仅整体票房表现突出,而且大多数作品都品质在线。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24年元旦档调查结果显示,元旦档观众满意度得分83.0分,环比增长0.2分。参与调查的5部影片中有4部进入历史调查元旦档影片的满意度前十。再加上这几年涌现的《长津湖》系列、《流浪地球》系列、“我和我的”系列以及《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作品,也以跌宕起伏的叙事节奏、立体形象的角色设计、新奇震撼的视听效果,获得观众如潮好评。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国产电影质量和口碑整体跃升,其背后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强力支撑。观点一出,提振了我们通过构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促进电影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电影强国目标的文化自信。

  1.工业化不只是大制作、大投资

  业界对电影工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跑偏到匡正的发展过程。曾经,古装、魔幻等题材的“中国式大片”因投资体量巨大、主创阵容豪华、能够调动和支配更多资源,而被业界默认为是电影工业的典范。这类作品颠覆甚至重构了当时观众对国产片的传统认知,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获得丰厚的票房回报。一时间,大公司、大导演纷纷扎堆“中国式大片”创作,导致头部作品扎堆,生产结构失衡,使市场呈现“一头沉”的状态。部分创作者为了吸引舆论关注,片面地强调主创阵容、投资规模等工业化的外在表征,却忽略了艺术创作本身,导致作品形式华丽、主题空洞、叙事不力、脱离现实,出现观众边看边骂、边骂边看的吊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