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胡晓明谈香港的改革开放
中评社香港2月15日电(记者 郭至君)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于三月初召开,中评社记者日前在香港专访了连任三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菱电发展有限公司主席胡晓明,他就香港未来的改革发展、如何更进一步讲好“香港故事”、如何在后疫情时代为香港经济注入动力等问题详细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胡晓明表示,香港是世界知名的国际大都会,拥有完善法治、资讯自由、低税制等优势,是人才可以自由发挥才能营商或创业的好地方,他对香港疫情之后的复苏很有信心,不过,同时也要注意到,回归25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有目共睹,香港人也更应该改变老旧心态和行事方式,更深、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胡晓明,香港“电梯大王”胡法光博士长子,菱电发展有限公司主席。他在香港土生土长,完成中六后前往美国升学,在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及电脑科学学位后,1976年回港协助管理家族业务,笠年到日木三菱实习10个月,1984年前往美哈佛商学院修了管理课程,2018年荣获香港城市大学颁受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胡晓明是一位专业工程师,从商超过40年,从事机电工程,餐饮,房地产发展和投资以及零售业务。他受到父亲的熏陶热心公益及社会事务,尤其积极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服务及青年事务。他曾任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成员达八年,他是第十二、十三、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任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带路先锋荣誉主席等职。
以下为专访问答全文:
中评社记者:您曾说,香港要推动创新,特区政府需要坚持开放及改革。可否具体谈谈您认为需要改革的方面有哪些?
胡晓明:我曾在报章发表一篇题为“香港应拥抱开放与改革”的文章,谈及香港需要改革与开放。虽然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城市,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为什么还要开放?事实上,香港回归祖国已25年,当中“50年不变”对香港人来说是“定心丸”,但今天却可能成为我们的“绊脚石”,古语有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回归25年来,我们看见国家经济飞速发展,香港受到从前思想的束缚阻碍前进的步伐,因此我认为香港是时候改革开放。
举例香港许多学者、科学家发明不少新技术,特区政府应牵头支持和采用,但目前仍有许多繁文缛节束缚,包括要求所采用的新技术要有成功应用案例。公务员的心态和行事方式在新环境之下也应与时并进,以便更深入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
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后提出“以结果为目标”、“改革公务员制度”,我非常期待特首为香港开启新篇章,简政惠民,加快落实有利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的工作。虽然香港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别人在努力发展和进步,香港应时刻紧记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积极推动八大中心建设。
中评社记者:随着国安法的落地实施以及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香港社会各个层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同时,也有一些外媒抛出了所谓香港“内地化”的说法。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胡晓明:我一直支持言论自由,但话说回来,哪一个国家没有国安法?保证国家安全的法例是天经地义的,更重要是教育及推广,让人民知道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息息相关,没有国,那有家?香港过去一直没有爱国及国民教育,所以港人对国家安全的概念较其他国家薄弱。港区国安法是保障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石,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哪个国家不是由爱国者治理?香港落实爱国者治港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未来必须向大众说明这个原则对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很多其他国家的官员上任以前都要宣誓的,这个就是爱国者治理的一个典型例子。
中评社记者:现在常讲要“说好香港故事”,您认为香港在“由治及兴”的阶段应怎样向外展示其独特魅力?
胡晓明:香港是世界知名的国际大都会,拥有完善法治、资讯自由、低税制等优势,是人才可以自由发挥才能营商或创业的好地方,香港在全球自由度排名也非常高的。我在参与体育国际盛事及推广时,可以感受世界各地的朋友很喜欢香港的活力及便捷,香港是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地方,“购物天堂”、“美食天堂”尤其吸引。
香港本身已是国际知名都会,必须让大家重新想起香港,我们急需要宣传香港的优势。我与数位代表及志同道合的人士于2021年成立了英文网络媒体平台Friday Culture Limited,旨在向国际说好中国故事,讲好香港声音,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深入认识中国,并瞭解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胡晓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国家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政策对香港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香港与国际接轨多年,建立广大的国际网络、深明国际上的规则及习惯,有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少走弯路,也有利吸引外资到内地投资,实行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担当国家超级联系人的重任。
中评社记者: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将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这是大湾区建设以来粤港澳三地第一次承办全国性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首次参与承办全运。您认为下一步应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胡晓明:我们胡家在70年代开始已积极推动体育发展,过往见证香港在体育方面与内地交往多年,关系一直非常密切。回归以来,香港多次参与全运会,对内地的体育系统、运动员都非常熟悉。2025年全运会能够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是一个非常好的安排,通过是次赛事香港、澳门老百姓都能够感受得到国家对港澳的支持和关顾。同时这个赛事能够更进一步宣传“一国两制”。香港在全运会承担一些任务是有必要的,但具体是哪些项目还有待商讨。香港有很多具优势的运动项目,例如水上运动,香港的条件较大湾区其他的城市更突出,因此这类运动若能在香港举办,香港老百姓可以近距离欣赏全运会项目。
对于体育产业发展来说,人口基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什么香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体育产业不是太突出,很大原因是我们的人口基数小。香港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份子,相互融合发展,人口基数从700万人上升至7,000万人乃至更多的时候。这个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在香港拿不下来的一些国际赛事,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起来就可以共同承办,香港经营体育俱乐部的比较突出的一些经验可以拿到内地实践。以香港元老网球协会为例,该会与深圳、广州合办大型国际比赛,给年长的网球爱好者比赛的机会,今年预计重新举办。
香港运动员和内地运动员一直保持紧密交流。内地运动员的水准非常高,很多内地训练条件在香港没有办法复制。例如香港单车队经常要到云南高原等地训练,务求让肺容量发挥得更好;香港羽毛球队和乒乓球队也长期与国家队一起训练,能够向世界级运动员观摩学习,比赛水准和成绩才能提高。当然香港还有很多擅长的地方,例如帆板类的水上运动,内地运动员多来香港训练。
胡晓明:对,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不单只是对香港,对香港人将来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小学、中学、大学应加强国情教育,让香港的年轻人多认识国家。我从事数十年青少年交流的工作,带领年轻人到内地交流,综合来说内地交流对年轻人有不少益处,扩阔眼界,这不是从书本上能够学到的。希望未来不仅游学或者观光,可安排更多香港年轻人到内地实习工作,通过长时间在内地生活,可以在内地找到朋友,积累人脉,对未来升学或就业都有好处。
中评社记者:对于一些去内地工作或者是发展有顾虑的香港青年,您有什么好的意见或者建议去鼓励他们多接触内地吗?
胡晓明:人多多少少都有惰性,在自己熟识的圈子里是最安心的。香港不少年轻人倾向安静平稳的生活,但这个观念阻碍了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我们推广创新需要让年轻人感觉得到他们有很大一片空间在外面等他们发掘。内地市场比香港庞大,让年轻人有更大发展空间。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我们的语言习惯都比较接近,在香港成功的模式及成功经验可带到内地,机会都是要争取的,今后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再加大一点力度,通过这些加深年轻人对国家的归属感。
胡晓明:我对通关后香港的发展充满信心,从这件事可以见到国家对香港的关心,国家是真心希望香港好。国家领导人对香港寄予厚望,非常关心香港的发展,香港首先要恢复到疫情以前的情况,全力推动发展“八大中心”,我还希望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中国拥有5000年文明智慧及历史,新冠肺炎病毒给中医中药一个正名机会,很多西医没办法解决的事情,中医药可以发挥作用,加上香港在检测认证上的优势,所以香港可将中医药进一步推向国际,发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
中评社记者:恭喜您再度连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您对新一届的代表工作有何计划?可否透露一下您今年两会议案的主要内容?
胡晓明:首先,希望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第二,刚才我所讲的中医药方面,我也希望香港能发挥桥梁作用,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第三,我觉得中国的建筑技术源远流长,建筑方法较独特,很多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技术也应保留和传承下来,所以我会准备有关古建筑保育相关的议案,希望我们的技术能够传承下去。第四,我会在食品、药品安全及禁毒方面提一些意见。
此专访为2023年全国两会系列专访之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中评社香港2月15日电(记者 郭至君)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于三月初召开,中评社记者日前在香港专访了连任三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菱电发展有限公司主席胡晓明,他就香港未来的改革发展、如何更进一步讲好“香港故事”、如何在后疫情时代为香港经济注入动力等问题详细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胡晓明表示,香港是世界知名的国际大都会,拥有完善法治、资讯自由、低税制等优势,是人才可以自由发挥才能营商或创业的好地方,他对香港疫情之后的复苏很有信心,不过,同时也要注意到,回归25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有目共睹,香港人也更应该改变老旧心态和行事方式,更深、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胡晓明,香港“电梯大王”胡法光博士长子,菱电发展有限公司主席。他在香港土生土长,完成中六后前往美国升学,在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及电脑科学学位后,1976年回港协助管理家族业务,笠年到日木三菱实习10个月,1984年前往美哈佛商学院修了管理课程,2018年荣获香港城市大学颁受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胡晓明是一位专业工程师,从商超过40年,从事机电工程,餐饮,房地产发展和投资以及零售业务。他受到父亲的熏陶热心公益及社会事务,尤其积极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服务及青年事务。他曾任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成员达八年,他是第十二、十三、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任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带路先锋荣誉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