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载皓:“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相互共存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见记者时发表讲话(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首尔2月14日电(作者 黄载皓)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携手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报告。这里的关键核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对此,中国政府解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庞大的现代化,是全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进步的现代化。更确切地说,我们祗有从历史的趋势来看,才能理解为什么这次党代会会特别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

  19世纪中叶以来的100多年,是中国从未经历过的时代。对内,现有秩序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而崩溃。对外,被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强行打开并纳入。中国自清朝以来,为了摆脱列强和统治体系的稳定,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然而,清代和民国旧体制下的现代化努力不是中国意志造成的,而是中国的防御反应。作为后来者,学习效果是可以期待的,但由于缺乏对执政形势变化的认识,内部分裂导致内部矛盾,对外依存度不高,现代化建设难以积极推进。

  相比之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制度下,中国的现代化可能性空前高涨。随着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到来,为现代化创造了内部条件。然而,当时中国领导人对对外开放仍持怀疑态度,领导人之间与推进现代化有关的理念冲突和政治斗争严重。直到1978年,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才形成,而且一直在发挥潜力。从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包括官僚、党员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社会领袖目睹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并形成了需要新政策的共识。此外,国际形势对中国有利,美国在冷战时期想利用中国制衡苏联,希望与中国缓和。   现代化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时期以改革开放的形式真正开始。2012年习近平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后,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使命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100年目标分为两个阶段,2020年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主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宣言已经让人心怀信心。现代化并不局限于西方的方法,它试图证明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种选择。如上所述,中国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西化,而是中国过去100年的生存战略,是中体西用的历史试错结果。中国现代化是中国的、依靠中国、为了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的目标和意志,过程和结果。从被动态势到主动态势的DNA转变,现在正在形成竞争力。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也有挑战。首先,必须从内部解决社会阶层分化、经济问题深化、政治改革演变等各种问题。有必要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外交与安全、环境政策等方面证明国际社会可以接受的透明度。中国式模式、中国式共识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还需要制度的自我净化能力和创新努力。最重要的是,要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种选择,它必须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模式不应该是我们以前见过的以牺牲某人为代价的西方“挤压”式现代化,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包容、开放和贡献的相互共存的现代化。如果这些都成为可能,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期待和接受度就会增加。

  (黄载皓:韩国外国语大学国际研究学部教授,韩国全球战略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见记者时发表讲话(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首尔2月14日电(作者 黄载皓)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携手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报告。这里的关键核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对此,中国政府解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庞大的现代化,是全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进步的现代化。更确切地说,我们祗有从历史的趋势来看,才能理解为什么这次党代会会特别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

  19世纪中叶以来的100多年,是中国从未经历过的时代。对内,现有秩序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而崩溃。对外,被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强行打开并纳入。中国自清朝以来,为了摆脱列强和统治体系的稳定,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然而,清代和民国旧体制下的现代化努力不是中国意志造成的,而是中国的防御反应。作为后来者,学习效果是可以期待的,但由于缺乏对执政形势变化的认识,内部分裂导致内部矛盾,对外依存度不高,现代化建设难以积极推进。

  相比之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制度下,中国的现代化可能性空前高涨。随着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到来,为现代化创造了内部条件。然而,当时中国领导人对对外开放仍持怀疑态度,领导人之间与推进现代化有关的理念冲突和政治斗争严重。直到1978年,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才形成,而且一直在发挥潜力。从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包括官僚、党员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社会领袖目睹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并形成了需要新政策的共识。此外,国际形势对中国有利,美国在冷战时期想利用中国制衡苏联,希望与中国缓和。

早安心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