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州通衢”看春运“三变”

  中评社北京1月28日电/据新华社报导,春运启幕,人潮涌动的“春运”大军奔向天南海北,久违的年味洋溢在返乡出游路上。作为疫情防控转段后的第二个春运,今年出行需求增长明显。据有关部门预测,40天内大概有90亿人次出游、探亲、休闲,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创历史新高。有着“九州通衢”之称的湖北武汉,历来通江达海、辐射全国,新华社记者通过连线访谈,从三个“变化”,见证不一样的“春运”。

  “数字之变”

  根据交通运输部预测,与往年相比,今年春运发生了一些结构性变化,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干线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约有72亿人次,占全社会人员出行量的80%,是2023年同期的2倍多。自驾车出行将创历史新高。

  1月26日,在汉孝高速祁家湾服务区,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充换电设施管理公司主任工程师张婷和同事穿行在充电桩间,细心记录每个充电桩的相关数据,检查设施设备工作状态,为新能源车主的绿色返乡路保驾护航。

  “春运的自驾出行大军中,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曾经因为充电和里程而产生的焦虑,正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而消解,绿色低碳出行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张婷说,武汉市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6万台,渗透率超过60%,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武汉市将迎来充电需求最旺盛的春运,预计总充电量较去年增长70%。

  据介绍,2023年武汉市共新建充电桩6.08万个,2024年预计新增充电桩8万个,继续构建车桩匹配、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运行稳定的充电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