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诗行”,一“吟”就是上千年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男人犁田在十月,犁田不能过十月。若是犁田过十月,向下犁不断野慈姑根,向上犁不死荸荠根,犁田再多不值钱……”冬日午后,在云南省红河州阿者科村一处传统民居的火塘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昌哼唱起《哈尼族四季生产调》。

  犁田,是农耕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但这首歌谣中的“犁田”,却有着特殊的意义——犁的是“哈尼梯田”。这种梯田,历经1300多年,依然生机勃发、活力不减。

  哈尼族是古羌族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从青藏高原迁徙至大渡河畔。到了隋唐,部分哈尼族先民迁入哀牢山和六诏山等地定居。由于生活在山区,山高谷深,于是选择在山坡上开垦梯田。千余年的耒耜磨耙,一代代的稼穑耕耘,本为生存而存在的哈尼梯田,却演化成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每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是哈尼梯田的丰水期,也是最佳观赏期。此时的梯田,线廓分明、波光粼粼,崇山峻岭间,随处是它折射出的天光云影。尤其是晨曦微露,云上梯田披着金色霞光,与苍翠的森林、古朴的村寨和蜿蜒的河流一起,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在每一个依山而建的哈尼村寨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那是哈尼人的水源涵养地;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梯田,为哈尼人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粮食。”云南红河学院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榛说,自上而下,如此排布和谐的空间,有一个最重要的连接纽带——遍布山野的河流与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