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食堂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中评社北京1月25日电/一份素菜2元、一份小荤3元、一份大荤5元……近几年,不少地方尝试开展老年助餐服务,但记者调研发现,有些老年助餐点、老年食堂处境尴尬,仅仅是“看上去很美”。

  江苏启东市“为民大食堂”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厨师和服务员工资、菜品采购、水电煤气费等刚性支出每月六七万元,按平均每天服务150人、平均每人每天消费10元至15元计算,一个月的营业额只有五六万元,即使场地由街道(镇、村)免费提供,地方政府给一点补贴,时常也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境。

  一些老年人相对保守的消费理念,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地方政府会给不同年龄段来用餐的老年人每次2元至5元的补贴。记者采访时看到,有几名老人都是在补贴金额内点餐,这也使得老年食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消费行为不仅取决于消费理念,更取决于老人自身的经济实力。如果老人有比较多的退休金或养老金,不会心疼去老年食堂消费,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甚至可以让老人免费用餐;但是,即使在同一座城市,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部分老人未必舍得花钱。在广大农村,这一现象更为突出。

  记者发现,虽然很多老人都盼望着家门口有老年食堂,但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及很多老年食堂的运行状况,都让这项公益事业充满变数。一些地方将助餐补助转化为食用油、牛肉等食品,由老人的子女定期领取,看似将补助落实到人,实际上变相成了子女的“福利”,老人未必得到实惠。

  要把老年食堂办好、办实,让更多老人按时吃上热乎饭菜,不仅要靠政府“有形的手”掌舵,更要想办法激活更多的爱心力量。比如,浙江诸暨在发展“爱心食堂”的过程中,探索出“个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基金捐一点、志愿帮一点”的模式,避免财政大包大揽,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