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林至颖谈香港融入大湾区
中评社香港2月13日电(记者 郭至君)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林至颖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在香港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就香港如何更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更好承担对内对外互联互通的角色以及香港与内地人才交流方面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林至颖表示,香港已经是“超级连络人”,未来要强化这个角色不仅要“增量”,也要“提质”,香港可以在很多方面讲好香港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林至颖,香港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博士研究生。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中国企业协会能源行业委员会特聘顾问。以下为专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您经常说香港应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请您具体谈一谈,在已经不用隔离的后疫情时代,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切入点?
林至颖:首先,香港已经是大湾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是一家人,所以要一体化地来看11个城市未来如何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2017年发布的,已经发布了五年。因为疫情,过去三年的进展有所放慢,比如人们要去大湾区创业或者就业就面临着隔离的问题,但现在没有了限制,因此我认为香港作为大湾区的一份子,首先就要知道自己的固有优势。比如“十四五”规划以及去年习主席来香港的讲话中,都明确了香港“八大中心”的新定位,即四个传统的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贸中心、亚太地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以及四个新兴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域智慧财产权贸易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所以,现在要把握的就是香港的固有优势,香港在大湾区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
第二,这四个新的中心如何跟大湾区其他城市一起,以香港为主来发展优势,要明确自己有什么核心竞争力。过去三年我们也许有很多借口可以不去内地,而现在无论是做生意的、创业的还是就业的,都不可以只盘踞在香港,必须要走出香港,真正走进大湾区。对于做业务的人,要把握如何跟大湾区的其他合作伙伴或商业公司一起携手发展业务;对于创业的人,现在要开始考虑在大湾区也设一个分点,甚至是把部分业务的重心也搬到大湾区内一个合适的地点;对于就业的人,之前困在香港,但是现在开放了,也可以考虑到大湾区工作。
今年广东省两会的时候,广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十大工程”,这是2023年广东省十件要做的事,排第一的重中之重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第二个就是高品质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两点中有一句话,即要鼓励居住在港澳但生活在大湾区;或生活在广东但工作在大湾区,这是很重要的信号。“一小时生活圈”是大湾区本来就要打造的,你可以在香港居住,但也可以当天往返大湾区内其他城市,谈生意也好,上班也好,所以香港重要的是如何把业务跟大湾区其他的城市结合,但是人本身的心态也要放开,要真正投身到大湾区。很多人说香港要走国际化路线,因为香港是开放型的对外经济,香港本身就扮演着联通世界的角色,但是其优势是能跟大湾区进行深度的合作,所以就可以把通道打通,继续发展对外联通的本职业务,并且在没有物理隔离的情况下,在大湾区找寻更多的机会。
这方面广东省就非常积极,过完春节就马上召开了全省的高品质发展大会。我们也听到很多很正面的资讯,比如今年4月份广交会要重新恢复到2019年线下开展的正常规模;广东省各个地市的商务局、统战部都很积极地要来港开招商大会、见面会等,大家都在抓紧机会发展业务,有这样好的势头,所以香港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很重要。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应在哪些产业方面多多展开合作?
林至颖:我认为要分固有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方面来说。固有产业方面,首先是金融业。香港本身已经是最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在国家金融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从之前南北的“股票通”、“债券通”,到内地的企业来香港做融资IPO,以及香港是人民币境外最大的资金池,还有很多国企、央企在国际上的合同、条约都在香港签约等。香港的资金自由,还有国际的法律仲裁中心,这些都是香港固有的优势。第二是贸易。全世界的贸易在过去三年疫情之下有很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也有部分的产品受到制裁,从之前的中美贸易战到现在个别的产业,特别是高新产业对中国有一定的制约,但是香港还是自由港,是独立的关税区,香港的国际贸易是自由畅通的,可以继续发挥作为中国面向全球的贸易通道和门户的作用。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之下,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香港都可以在国际贸易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第三是物流。尽管在海运上,盐田港、蛇口港可能已经超越了香港港口,但是在空运领域香港还是全国第一。现在跨境贸易往电商发展,而跨境电商都是依靠空运物流,所以在这样的时势之下,香港有一定的优势。菜鸟在今年或者明年就能在香港国际机场建成其全世界最大的空运物流仓库,就是看准了香港在空运货运领域的重要角色。
第二,教育输出。近期有很多港人子弟学校在深圳、广州、佛山等内地城市陆续成立,这背后是香港优良的教育体系和考试体制的输出。香港的DSE考试明年就可以在内地考了,这是因为香港DSE考试制度备受国际认可,如果现在香港可以让大湾区的出国留学的学生报考DSE,并以DSE的成绩去申请海外的大学,那就是香港DSE考试制度的国际化和整个体系的输出,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品牌。
林至颖:为国家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我认为香港最重要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才。香港各所大学在能源和相关技术方面的科研人才都很顶尖,其研究成果在国际的排名也比较靠前,相关人才可以为新能源产业或者能源行业提供更多的智慧,把科研的成果陆续应用起来。能源企业需要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来推动科技创新,香港刚好就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
第二是资金。香港是国际的金融中心,可以提供更多与碳排放有关的碳交易或者绿色金融产品。技术和能源项目可以通过金融化或者资产化的方式找到投资者,专案也可以用来作为碳排放的抵消,有很多企业现在做碳交易实际上是依托于专案和相关的资金。香港有这样的资金,还有这样的平台,可以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比如内地能源行业的国企、央企可以把项目拿到香港,通过资产化或者资金化的方式变成碳交易的专案;国际的投资者也可以通过香港来投资内地的绿色能源项目。总之,香港的资金有助于推广绿色能源,也有助于进行碳交易。
第三是科技。香港创新科技的应用场景比较小,但是如果拿到大湾区就有亿以上的人口,内地有技术也可以通过香港面向国际做推广。2022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重点提到绿色能源,比如氢能、电能领域,在很积极地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我们中石化也在香港推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的发展。香港也在推动具体专案的落地,比如在公交的层面推动更多绿色车辆的应用,香港已经有很多电动车上路了,未来绿色能源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为香港更低碳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总之,香港如果能够真正地推动绿色能源的应用,就能为内地大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样板。
林至颖:首先,香港已经是“超级连络人”了,所以要强化这个角色不仅是“增量”,也要“提质”。依托于当前的国际形势或国家需要调整所讲的内容,应该在对外宣传中展示内地跟香港的合作,凸显出香港依托祖国,展示出祖国各个方面的实力如何在香港落地应用,以及香港如何参与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来。商界和国际友人都可以参照这些案例,不仅是讲香港或者整个国家的好处,还要拿出有内涵的故事或项目来跟国际对接。同时,我们也要从别人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东西。不仅是喊口号,比如有的国家对中国的绿色能源或者绿色经济比较感兴趣,我们就要因时制宜地去调节对接的内容。同时,在政策上要提高大家的积极性,鼓励香港各界参与这方面的传播,更好地凸显出香港的优势。要让参与的企业和个人都要有收获感才能够调动积极性。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大家自觉地参与其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香港故事。
香港已经是“超级连络人”,但是怎么去提升它,提质当然也要做。疫情三年停顿了很多,现在要追溯过去三年少做的部分,要思考如何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做好对接,提高总体参与的积极性,也要让给他们传达资讯的人有积极性去探索如何具体落地,这些都是现在比较需要微调的。
林至颖:首先,有些国家抹黑香港,说什么都是中央在幕后推动,这是错误的。我们要用事实来反击,如果是他们国家的特别行政区在推动政策,是不是依托于你国家的利益出发?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在一国之下,肯定有很多跟国家利益有关的事情是需要中央来决定的,很多外国的媒体或者友人还没有从香港回归祖国的角度来看事情。对此,我们要用事实来告诉大家,在“由乱到治”的过程中,国家是如何拨乱反正的,从混乱状态达至稳定的,这些需要用事实的数字来说话。
进一步就是如何讲好故事了,我认为这方面必须要有很具体的项目和真正发展的故事来让大家看到在中国香港比以前在英国殖民管治之下的香港在经济上有更大的发展,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更高,各行各业和个人的发展更自由,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从个人角度来说,以往在英国管治之下,香港居民基本上很难参与到香港的政治体制中来,不管是在政府当公务员,还是在各种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任职,香港人要担当较高的职位很难。但是现在,很多香港代表可以在政府、联合国任职。如果不是香港回归了之后国家给予香港更高的参与度,不会有这种变化。很多故事大家都不知道,所以要讲得更多,同时也要根据听故事的人的角度去调节,不可以自说自话,要看对方的要求是什么,不论是对经济、民生、文化哪一方面感兴趣,在香港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故事来传播。
过去几十年以来,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有很大的跃进,很多各个领域的创新在国际上都有优势。我们过往比较谦虚,只是埋头苦干地做而没有做公关,现在是时候做多公关,也要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给他们做引导和传播,用多方面、多管道的方法去做工作,不仅是从官方的管道,我们作为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播正能量,让包括香港年轻人在内的老百姓深深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大趋势。
林至颖:首先,如果拿97年出生的年轻人举例,他们今年刚刚进入社会工作,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希望和机会,对他们的教育已经不仅是爱国教育,只要在他们的工作中让他们瞭解到国家发展的机遇,并结合个人的发展让他们有更多的平台去参与,使他们有收获感,他们的认同度就会随着时间而增加。
而过去十多年香港的国情教育跟不上未来年轻人对发展的需求,现在还在读书的大学生跟高中生的固有思维是不太容易改变的,对他们来说,我们做的国情教育要给他们看到希望,要给他们传导更多成功的故事,或者让他们看到同辈之中有人参与到国家发展的大事中而有所收获,榜样的力量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当然,传统的国情历史教育也要继续。小学跟初中应该是爱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因为他们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塑性比较强,所以要多维度、多管道的让他们在更早的时间亲身体验。如果香港的小朋友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他们同龄的小孩在内地的生活、娱乐和学习是怎样的,就会对他们内在产生冲击。在传统的爱国教育基础上,体验式教育对小学生、初中生们都非常有帮助。目前他们对很多内地的事情不瞭解,就感觉自己没有选择,如果让他们看到内地机遇很多,他们就会感觉到有希望,在未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不管他们是留在香港,还是来到大湾区或者内地其他城市,越早灌输,对他们的帮助越直接。
教育交流的体验很重要,这背后需要香港教育体系和政府相关政策的配合。以往我们更多是从知识的层面改造年轻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但是现在正式全面通关了,我们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不仅是去参观,更多是体验同龄的或者同阶段的人们的生活,这样的体验过后才就会有更多的领悟,有更多相对成熟的看法。过去几年,很多香港年轻人的思想受到西方媒体影响,非常偏激。他们不瞭解全域,获得的资讯有局限性,如果年轻人可以在更早的时间,更多地听到、看到或者交到内地朋友,就可以更容易地引导他们看到国家的机遇和“一国两制”的优势,看到他们的幸福是在哪些方面,这对未来如何推进“爱国者治港”,坚持“一国两制”以及对整个意识形态来说都很重要。
中评社记者:香港前段时间推出了“高才通”计划来抢人才,在香港和内地人才交流方面,您有没有什么新的建议?
林至颖:我很支持吸引高端人才来香港的计划,因为他们毕竟都是高端人才,会为香港的经济或者各个方面带来更多的资源,但是长期来说,留住人才是更大的难题。香港房价的问题是留住人才的直接因素,一时间还解决不了,很多人因此望而却步,所以如何为被吸引过来的人才降低生活成本很重要。现在不仅香港在抢人才,深圳、广州、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抢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这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不仅要看香港,也要看大湾区,因为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香港抢人才的计划也需要与广东省以及大湾区做协调。去年11月的时候,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和前海管理局共同发布了“2023年深港联合招才引智计划”,为了抢科技领域的人才,两地联合出了政策包,这些人才无论是落户前海或者香港都可以同时享受两边的政策优惠,用人才的流动带动前海跟香港更多的合作。
去年,我参与了很多香港职业训练局的活动,他们主要培训的是蓝领和技术型人才,他们发现培训出来的香港人希望可以在大湾区找工作,但实际上香港本地现在很多企业招不到人,所以这里面肯定有资源、职位资讯的不对称。所以下一步除了要发展科技,抢高端人才以外,也要抢这类型的人,要有相应的计划给各个层次的人才,大家也要对接多资讯。
林至颖:目前构思了几个大方向。首先,我作为中资的代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肯定希望可以让中资国企、央企在香港作出更多经济贡献,参与到更多领域中去,目前在政策上面有些领域还有限制,或者说国企、央企还没有完全在香港做好贡献,所以我会把相关的需求带上两会。
第二,因为我是36个港区人大代表中唯一来自能源行业的,所以我比较关心香港如何在国家未来几年的发展中,既确保香港的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同时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两地全面恢复正常通关后,香港很多居民会考虑到大湾区读书、就业、生活,所以我现在在收集香港不同行业在广东、在大湾区发展遇到的难题,或者是需要国家层面去破解的问题。我做广东省政协委员时就很关心的,今年也会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去提的就是大湾区产品或者品质一体化的议题。因为有很多香港的产品都是国际认证的,符合欧美标准,但是如果要进入内地,就要重新通过中国产品的注册备案还有检测,导致一些额外的成本和时间,最后也不一定可以进到内地市场。我们现在要打通大湾区市场的一体化,因为香港已经是大湾区的一部分,是否可以有标准、法律、政策上的创新,把门槛降低,让更多的香港澳门的产品达到一定相关的本地区标准后就可以通过绿色通道或者别的方式在大湾区的市场销售。比如,可以考虑在大湾区设立产品的检测认证中心,统一从国家层面制定标准。在我选举人大和选举立法会的过程中,跟各行各业都有相关的交流,很多商界人士都很想进入内地市场,但是就有很多“大门开,小门不开”的情况,所以我希望现在全面恢复通关后,可以为香港的企业和居民打通更多便捷通道。
另外,现在香港居民可以在内地拿到居住证,但不是所有的居民都会在内地居住,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有更多人的流动的话,也可以适度扩大回乡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的在生活方面的认受性,比如用回乡卡可以办理内地的政务、财政业务、企业的注册备案等,或者至少在个人的角度,是不是可以让香港居民的回乡卡在内地生活的各个方面跟内地身份证具有同等效力,这对香港如何更好真正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来说是很具体的东西,如果便利性可以更大程度地放开,那对调动香港居民去大湾区以及内地其他城市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帮助的,再结合更好的政策,就更可以推动香港居民参与到国家发展大局中来。
此专访为2023年全国两会系列专访之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