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
这条河涌曾因生活垃圾和污水过度排放而受到严重污染,水质黑暗发臭,被居民称作“臭涌”。而沿岸大兴土木,也对驷马涌岸边的自然风光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从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河涌”,到恢复往日“一弯春水绿,两岸荔枝红”的风采,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答案是在城市改造中用“绣花”功夫,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早在2016年,广州就将驷马涌列为首批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经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于2017年消除了水体黑臭。
水清之后,2023年,广州荔湾区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领,启动了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开始以“绣花”功夫在河涌两岸“精雕细琢”。
“驷马涌以桥为段,每一段河涌的植被、岸堤高差、地形都不一致,这为滨水环境整治工程带来了难度。”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三设计院院长杜凡表示,为此,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因地施策”,为每一段每一个节点都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滨水空间。
行至驷马涌有名的“遛鸟长廊”,只见80米的清新廊道上,聚满了漂亮的鸟笼,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而前来遛鸟的老人随走随停、随停随坐,十分惬意。
“驷马涌周边居住的老年人多,他们在散步时需要休息,所以我们按照人体工学设计了约45厘米的沿岸坐凳,这个高度老人坐下、起来都不费力,方便他们随时歇脚聊天。”杜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