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与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20世纪初,山水画坛仍流行着清初“四王”摹古临古之风,画家千人一面而少生气。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改造中国画、建设新文艺思想成为推动山水画创作变革的动力。明末清初,石涛以及“黄山画派”多位画家如渐江、梅清等登临黄山,以黄山入画,并在对黄山的感受和描绘中,超脱古法而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可以说,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与黄山密不可分,石涛写下的“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山无不有”,更是直接点出了黄山之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意义。具有中国写意创新精神的石涛逐渐成为画坛关注的焦点,催生出画坛的另一股新潮流“石涛热”。
因此,取法石涛等黄山画派诸家,不但是取法其写生传统与“敢言天地是吾师”的笔墨精神,更代表了突破“四王”等正统画派的束缚,将“师造化”与“师古人”相结合的取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包括张大千等。1931年,张大千与其兄张善孖在游览黄山之际拍摄风景照片,并记录下诸多关于黄山与古人笔墨关联的思考。如张大千认为黄山石笋矼“峰峦重复,极类南宋李嵩等笔”,张善孖认为黄山狮子林“诸松夭矫雄奇,非石涛、瞿山(梅清)莫辨”,等等。20世纪30年代,黄宾虹在《山水纪游册》中以简笔勾勒的形式,高度概括出黄山的山形与山势,笔笔乾净而有骨力,疏密虚实之间功力毕现。这些以自然山水观照传统笔墨、以传统笔墨滋养自然山水的方式,开拓出山水画创作的新路。
随着杭徽公路的开通、黄山建设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吃、住、行等条件的改善,黄山旅游逐渐成为热门。1934年,黄宾虹、张大千、郎静山等艺术家自发组织成立“黄社”,后多次赴黄山写生创作,掀起赴黄山采风写生的热潮。同时,画家的艺术创作也推动了黄山旅游的不断开发。开辟山路,攀登险峰,能够获得前人未有的观看视角与体验。张大千在《黄山画景》中写道:“予从莲花峰顶鸟瞰摄之(文殊院全景),危险万状,为历来游山所未有。虽略昏潆,可亦宝也。”而这俯瞰式的观景和拍摄体验,后转化为《山水册》中俯视重峦叠嶂、树木丛生的画面。
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感召下,山水画家的创作不再只是依循传统文人寄兴山林、放怀丘壑之志,而是将山水画引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篇章,构建出新的山水形象。全国各地山水画家以全新的姿态和高涨的热忱走进名山大川,开启了山水写生实践的新天地。黄山地处江南,游经苏、杭,继而溯富春江、新安江而上至黄山,一路山水景色宜人,是一条理想的写生路线。并且,黄山在20世纪上半叶已成为山水画家心仪的写生之地,彼时,无论是去过黄山的老一辈画家,还是刚成长起来的青年画家,都表达出前往黄山一游的心愿。众多山水画家由黄山写生而参与社会主义艺术实践,摸索符合新中国山水画创作风格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