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须摒弃“本土理论”?郭玲丽语中评

立法会议员、注册教师郭玲丽(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6月13日电(记者 梁帆)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亦是香港由乱及治迈向由治及兴的关键之年。在即将迎来七月一日庆祝香港回归25年之际,立法会议员、注册教师郭玲丽近日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在今天的回归25年之际,我们要争取港人爱国,必须要“去本土理论”,更要“去殖民思想”削弱崇英的优势。须加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重点在于提供机会让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亲中青年向上游,从而获得自豪感、自尊感及成就感。

  对于香港回归25年“一国两制”的整体评价,郭玲丽表示,简单而言过往一直“重经济”,但疫情看出过去“轻管治”的情况及影响,而且“殖民化”思维仍然根深蒂固。回归后,政府低估在港已潜在的敌对势力,更低估还未“归航”的十八万名公务员。150年殖民历史,让这25年走过来,教育上仍然存在“崇英贬中”,让中文中学沦为二等学校,让亲中及崇中的市民直接贬为二等市民,甚至在2019年“黑暴”时期成为过街老鼠;回归后,让反中乱港势力堂而皇之进入本高等学府,制造出所谓的“本土论”,更培养了一大批“港毒”大学生,还为“毒媒”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素材,渗入在大中小学教材中,部份受毒害之士更进入校园,执起教鞭,从基础教育开始祸及下一代。可惜当时作为管治当局的特区政府以尊重学术自由为名,继续为“港毒”思潮保驾护航。

  郭玲丽称,幸得中央果断出手在港实施港区国安法,“港毒”分子的猖獗也才暂时收敛,但积累十多二十年的“港毒”思潮,绝不可能受一条国安法而全然灰飞烟灭。近期“港毒”又被包装成本土形式出现,其势力在港就算转为地下,仍是非常庞大。他们在互联网及传媒上仍把持着强大的话语权,只是现时以“本土”来代替“港毒”,在舆论场上大鸣大放“我是香港人,非中国人”。因此,郭玲丽强调,在今天的回归25年之际,我们要争取港人爱国,必须要摒弃“本土理论”,更要“去殖民思想”削弱崇英的优势。要加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重点是要提供机会让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亲中青年向上游,从而获得自豪感、自尊感及成就感。

  郭玲丽强调,“去本土”的其中一个关键是让青少年除了认知到“本土派”的本质是鼓动“反中”之外,亦要让他们明白自己其实是一群井底之蛙。让这群井底蛙“离井”出走,走出香港,看看祖国大好河山是十分必要的。

  举办大湾区大赛 达致民心回归

  郭玲丽建议道,第一,可与大湾区的手机及电脑公司合办大湾区每年一度的电竞大赛,并可设立专业队及青年队等组别。而电竞游戏比赛内容中可加入各类战争游戏,例如注入原鸦片战争、火烧颐和园、八里桥之战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背景场面,从而渗透爱国意识进行爱国教育工作。

  第二,有关的驻港公司,更可以冠名赞助本港和内地青年参赛,让这些“打机青年”有机打、有上游空间,甚至转为职业,更可研发手游。

  第三,亦可进行如“中文输入法比赛”,提供平台让大湾区内的大中学生进行比赛,并设立丰富奖金吸引青少学生参加,更要求安排网上和传媒直播。重点是吸引青少年“离井”,而“离井”后更拥有另一片更美好的新天地。

  第四,在未来通关之后,建议可考虑推展“环华南城市”的帆船比赛,当中可加入当年香港人的抗日时期运送爱国人士回国的路线等,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于比赛当中。

  郭玲丽认为,举办大赛的过程中亦能争取到发展的资源和商机。各类型的比赛的涉及规则制定,裁判、网上直播、宣传、广告招揽,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若每年都例行举办比赛,可将其产业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除了内地和本地公司合办提供商业赞助外,以往资助大量本土文化艺术团体的香港赛马会,更是视为重点邀请之列。本土文娱的资助可能因此减少,但可以推动青少年的大湾区寻根之旅,将回乡寻根,转成寻找“港人回乡的故事”,成果可作为互联网旅游、摄影和美食的推介项目,增大网上知名度,甚至可以将一些故事拍成短剧和电影,从中带动商机就业机会,但重中之重是“去本土化”,达到“民心回归”。

立法会议员、注册教师郭玲丽(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6月13日电(记者 梁帆)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亦是香港由乱及治迈向由治及兴的关键之年。在即将迎来七月一日庆祝香港回归25年之际,立法会议员、注册教师郭玲丽近日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在今天的回归25年之际,我们要争取港人爱国,必须要“去本土理论”,更要“去殖民思想”削弱崇英的优势。须加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重点在于提供机会让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亲中青年向上游,从而获得自豪感、自尊感及成就感。

  对于香港回归25年“一国两制”的整体评价,郭玲丽表示,简单而言过往一直“重经济”,但疫情看出过去“轻管治”的情况及影响,而且“殖民化”思维仍然根深蒂固。回归后,政府低估在港已潜在的敌对势力,更低估还未“归航”的十八万名公务员。150年殖民历史,让这25年走过来,教育上仍然存在“崇英贬中”,让中文中学沦为二等学校,让亲中及崇中的市民直接贬为二等市民,甚至在2019年“黑暴”时期成为过街老鼠;回归后,让反中乱港势力堂而皇之进入本高等学府,制造出所谓的“本土论”,更培养了一大批“港毒”大学生,还为“毒媒”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素材,渗入在大中小学教材中,部份受毒害之士更进入校园,执起教鞭,从基础教育开始祸及下一代。可惜当时作为管治当局的特区政府以尊重学术自由为名,继续为“港毒”思潮保驾护航。

  郭玲丽称,幸得中央果断出手在港实施港区国安法,“港毒”分子的猖獗也才暂时收敛,但积累十多二十年的“港毒”思潮,绝不可能受一条国安法而全然灰飞烟灭。近期“港毒”又被包装成本土形式出现,其势力在港就算转为地下,仍是非常庞大。他们在互联网及传媒上仍把持着强大的话语权,只是现时以“本土”来代替“港毒”,在舆论场上大鸣大放“我是香港人,非中国人”。因此,郭玲丽强调,在今天的回归25年之际,我们要争取港人爱国,必须要摒弃“本土理论”,更要“去殖民思想”削弱崇英的优势。要加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重点是要提供机会让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亲中青年向上游,从而获得自豪感、自尊感及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