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支付为民”理念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中评社北京1月22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快捷、安全、普惠的现代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服务的特色亮点和重要标识之一。近年来,我国非银行支付业务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移动支付居世界领先水平,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居全球第一。4000多家商业银行、180多家支付机构,有效满足了广大经营主体和亿万消费者的支付需求。

  为进一步推动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近日正式公布,并将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出台的金融领域首部行政法规,《条例》进一步厘清了支付产业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边界,赋予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权力,有力夯实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法治基础。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成为公众常用的支付工具。微信红包、扫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支付方式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条例》适用对象是主要提供小额、便民服务的支付机构,将引导支付机构牢固树立“支付为民”理念,坚守小额、便民宗旨,专注主业、提升服务,更好满足用户支付结算需求。

  “我们深感,每一笔支付都是大家对生活的热爱,每一笔支付都是大家对我们服务的信任。”美团支付总经理刘晓东表示,美团支付正对标《条例》要求加快自身业务体系完善,将坚守“支付为民”初心和小额、便民宗旨,深耕本地生活服务场景,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以流畅多样的支付方式、便捷快速的支付服务,保障每一笔支付的安全,更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为了引导支付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条例》强调支付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定位,并要求支付机构“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回归支付业务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