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对话拉维:全球治理困境与出路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记者 陈思远)7月24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全球名家对话”活动,王辉耀与《外交政策》杂志负责人拉维・阿格拉瓦尔围绕全球体系转型、地缘政治冲突、经贸关系及国际人才流动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深入剖析当前全球治理的挑战与出路。
王辉耀博士是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现任外交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原参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等职,在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国际商务、国际人才、华人华侨与智库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学术研究,发表有关中英文著作100多部和有关中英文专业文章数百余篇。
拉维·阿格拉瓦尔(Ravi Agrawal)现任《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主编,同时担任该杂志视频与播客频道“FP Live”的主持人,定期采访全球政要与政策制定者。在2018年加入《外交政策》之前,阿格拉瓦尔在CNN工作了十余年,担任过多个全职岗位,跨越三大洲,其中包括CNN驻新德里分社社长兼记者,以及CNN全球事务节目Fareed Zakaria GPS高级制片人。
对话中,王辉耀指出,当前全球体系正承受巨大压力,2025年作为联合国成立80周年,正是反思全球治理的关键节点。他认为,全球化虽可能发生变化,但大趋势仍将延续,同时对贫富差距扩大及社会状况未得到良好维护的现状表示担忧。他提到,各国常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外部,而经合组织提出的全球最低税率方案虽获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认同,却在两年后仍未落实,这凸显了全球合作的困境。
拉维对此表示认同,他强调“诊断问题易,解决问题难”,并引用前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的观点“我们都知道该做什么,但如果真做了,就再也选不上了”,指出许多解决方案因政治可行性不足而难以推进。他认为,年轻一代更清楚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及全球体系中不平等、无序全球化等问题,也更能接受为改革付出的代价。
王辉耀指出,国际社会在应对共同挑战时缺乏团结决心,气候变化是当下最紧迫的挑战之一,但部分国家却在相关努力上有所退缩,例如美国退出有关气候变化的项目,这一行为令人失望。他提到,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首次承认多极化是现实,而全球治理进程已落后于全球实践。对于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王辉耀认为,印度、中国及金砖国家等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相比之下,七国集团的作用逐渐减弱。他同时关注到,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愈发失灵,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缺乏治理机制,世界正面临混乱与无序的风险,亟待构建新的秩序体系。
拉维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在对问题的认知和诊断达成共识后,如何解决问题成为关键挑战。他以联合国为例,指出尽管其存在诸多问题,但若不存在也会被重新创立,因此冷静理智的讨论最终会回归到改革轨道,而非推翻现有体系。拉维认为,1945年的世界格局已不适应当前现实,后殖民时代的国家渴望话语权,新领导人必须接纳这些声音,否则体系将岌岌可危。
针对俄乌战争、加沙局势等地缘冲突,王辉耀表示,欧洲国家增加国防预算会影响民生,呼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他提出,2025年作为二战结束80周年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可借助中国阅兵、联合国80周年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首尔峰会等契机,推动特朗普与习近平主席会面,召开世界和平峰会,让普京总统、欧洲领导人等共同参与,先实现停火再逐步化解危机。他强调,中国及印度、巴西、南非等全球南方国家的参与,可为和平提供额外保障。
拉维赞同和平峰会的构想,认为和平进程需分两步走:首先实现停火,其次构建持久和平机制而非短暂休战。这需要明确保障方及保障形式,乌克兰希望获得欧洲或北约的保障,而俄罗斯方面的诉求尚不清晰,且其遵守协议的意愿存疑。
针对普京是否应承担战争后果的问题,王辉耀认为,欧洲国家对普京的看法不一,且受美国态度影响较大。当下最重要的是停止战争和杀戮,惩罚等问题可交由历史裁决。
谈及贸易战,王辉耀提到,特朗普第二任期内中国对关税的态度强硬,加拿大也有报复举措,而特朗普将矛头转向越南、日本等更多国家,计划提高关税。王辉耀质疑美国能否如特朗普所言获得巨额收入,同时指出美国虽在贸易逆差上有损失,但在服务贸易、投资及股市方面收益丰厚,质疑美国想消除贸易逆差、两头捞好处是否现实。
拉维认为,特朗普的政策缺乏宏大战略,更像“真人秀”式的即兴发挥,其推行的关税政策虽宣称旨在维护美国利益,但从经济学视角看,最终成本将转嫁至美国中低收入群体,成为这一群体的沉重负担。他进一步分析,特朗普对民意调查高度敏感,若高关税政策持续引发民众不满并反映在数据与舆情中,可能迫使政策出现逆转。
在人才培养与留学议题上,王辉耀提到,中国曾是美国最大留学生来源国,中印学生占美国国际学生的一半,不仅支撑着美国高校的运营预算,更维系着数千个相关就业岗位。同时他坦言,中国在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体系上仍需完善,部分毕业生面临“归国后职业适配难”的困境。
拉维认为,民众用行动投票是向国家及政策制定者发出的强烈信号,中国年轻人赴美留学不仅是个人选择,也体现了对美国教育体系的信任。他认为,美国当前限制国际学生的做法短视且不明智——学生流动是衡量国家未来潜力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美国凭借顶尖高校与“美国梦”的软实力吸引全球人才,这种优势若弱化,将是全球损失。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国际学生流向正趋向多元。拉维强调,这种流动本质上是全球人才对各国发展环境的“集体投票”,健康的留学生态需要各国在开放与规范间找到平衡,而非设置人为壁垒。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记者 陈思远)7月24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全球名家对话”活动,王辉耀与《外交政策》杂志负责人拉维・阿格拉瓦尔围绕全球体系转型、地缘政治冲突、经贸关系及国际人才流动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深入剖析当前全球治理的挑战与出路。
王辉耀博士是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现任外交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原参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等职,在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国际商务、国际人才、华人华侨与智库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学术研究,发表有关中英文著作100多部和有关中英文专业文章数百余篇。
拉维·阿格拉瓦尔(Ravi Agrawal)现任《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主编,同时担任该杂志视频与播客频道“FP Live”的主持人,定期采访全球政要与政策制定者。在2018年加入《外交政策》之前,阿格拉瓦尔在CNN工作了十余年,担任过多个全职岗位,跨越三大洲,其中包括CNN驻新德里分社社长兼记者,以及CNN全球事务节目Fareed Zakaria GPS高级制片人。
对话中,王辉耀指出,当前全球体系正承受巨大压力,2025年作为联合国成立80周年,正是反思全球治理的关键节点。他认为,全球化虽可能发生变化,但大趋势仍将延续,同时对贫富差距扩大及社会状况未得到良好维护的现状表示担忧。他提到,各国常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外部,而经合组织提出的全球最低税率方案虽获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认同,却在两年后仍未落实,这凸显了全球合作的困境。
拉维对此表示认同,他强调“诊断问题易,解决问题难”,并引用前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的观点“我们都知道该做什么,但如果真做了,就再也选不上了”,指出许多解决方案因政治可行性不足而难以推进。他认为,年轻一代更清楚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及全球体系中不平等、无序全球化等问题,也更能接受为改革付出的代价。
王辉耀指出,国际社会在应对共同挑战时缺乏团结决心,气候变化是当下最紧迫的挑战之一,但部分国家却在相关努力上有所退缩,例如美国退出有关气候变化的项目,这一行为令人失望。他提到,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首次承认多极化是现实,而全球治理进程已落后于全球实践。对于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王辉耀认为,印度、中国及金砖国家等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相比之下,七国集团的作用逐渐减弱。他同时关注到,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愈发失灵,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缺乏治理机制,世界正面临混乱与无序的风险,亟待构建新的秩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