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农业大摸底”背后的期待与热望

  中评社北京1月19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光明网评论员:近来,一场专注于寻找“新土特产”的“农业大摸底”正在网上轰轰烈烈地进行。事情的起因是,为了感谢黑龙江哈尔滨市对游学幼儿的照顾,广西送上特产砂糖橘和沃柑,黑龙江则回赠产自抚远的蔓越莓,之后随着“互赠礼物大作战”的不断升级,产自甘肃张掖的南美对虾、产自四川雅安的鱼子酱、产自安徽六安的鹅肝、产自山西临猗的大闸蟹陆续进入大众视野。

  农业大摸底,越摸越惊喜。不少网友惊呼“身在家乡为异客”,善意调侃称“我的家乡特产就是特地瞒着我产”。听话听音,句句调侃中满是惊喜和自豪。农业大摸底,颠覆了不少人对传统乡村特产的“土味”印象,新土特产自带的“地域反差感”,也让不少人开启了对自己家乡的经济地理再发现。不少网友就表示,没想到南蟹可以北养、藏红花能“下高原”。

  说起来,各地这些新火起来的土特产并非传统意义上土生土长的特产,如不少人概念中的地理标志产品,绝大多数都是综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新引进并发展起来的。我国本就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局部小环境各异。近年来,农业科技不断发展、设施农业日渐成熟并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农业生产的物理边界,重新激活了可能“沉睡”的资源,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由此说来,眼下这一波新土特产的惊喜大接龙,何尝不是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动注脚。之后,相信更多具有反差感的新品类将会在多地出现。

  不少新土特产从“隐藏款”变“热搜款”,带来了产品销售量和销售收入的增加,对于相关生产企业和地方政府来说,更看重的是这个过程中实现的品牌曝光和再定义。就拿最开始被关注的黑龙江蔓越莓来说,“经此一役”,在消费者的果篮子中,“开始有了姓名”;至于鱼子酱、鹅肝等等,也不必再非进口不可。我国的消费市场足够庞大,消费升级的动能足够强劲,完全能够“接得住”不断扩容的新土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