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在这里席卷更多行业

  中评社北京1月16日电/据工人日报报导,机械臂翻飞、偌大的车间空无一人、屏幕上生产信息实时更新、定制化的产品从柔性流水线上不断产出……这些颇具科幻色彩的画面是否仍只存在于电影之中?其实,这样的“未来工厂”已逐步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日常。

  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在于智能制造,而智能工厂正是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主战场。近日,上海市经信委公布了2023年度市级智能工厂拟入选名单,共77家企业拟入选。这份名单中,既能见到生产航空航天、电气设备、汽车零部件等高端制造领域“大国重器”的重型工业生产商,又囊括了生产调味料、中成药、薯片等市民生活中稀松平常的生活必需品品牌。

  “大小”兼顾又机敏灵活的智能工厂,内部到底是怎样的生产景象,各种设备是如何运作的,记者近日就走访了多家企业,一探究竟。

  破解排产管理难题

  工程师在车间轻点鼠标,不远处的生产线立即收到指令:焊接、喷漆、贴膜、打包……随着一台台黄色的机械臂在产线上下翻飞,不一会,用于电梯组装的结构件便全新下线,等待出库。与此同时,运输物料的AGV小车不停穿梭在生产车间和立体料库之间,持续为生产线补充原料。在中控室的大屏上,整个工厂的温度、湿度、排产情况、原料储备数量等各项参数实时展示,工作人员可以轻松掌握工厂的总体运行情况。

  这样的场景在位于上海青浦区的日立电梯智能化工厂中已是随处可见。

  “客户订单管理与排产是制造业较为繁琐的日常信息流工作,传统的人工排产流程效率低且极容易出差错。”该工厂负责人介绍,日立电梯通过在智能工厂中引入先进的算法模型,自动生成多种排产方案,形成详细的生产作业方案。另外,通过布置在各类设备上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生产线的实时监控,实时反馈的生产数据还可以让生产管理人员快速做出生产决策,持续优化生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