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协调好学术追求与市场需求
笔者团队基于多年从事盐碱地改良与高效综合利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经验,对农林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如下思考。
要以农林生产社会需求为导向。科研要根据国家需求调整个人兴趣。正是遵循这一理念,笔者团队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总体偏低、与发达国家粮食单产水平差距显着,且有大面积盐碱荒地等问题深有感触。解决盐碱地问题是国家的需要、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林科研就是要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只有这样,科技成果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挑战与机遇并存,极大激发了笔者团队的研究热情与创新动力。经过十余年探索,团队在当地盐碱地生态恢复和土壤改良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通过跨学科研究,实现了土壤质量的全面提升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显着增强。
要经得起实践考验。当前,多数农林科学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和地方科技项目开展。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工作者则更重视实验室研究,盆栽试验内容丰富而扎实,项目成果理论建构颇为合理,但其转化却较为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农林科技成果必须经过生产实践检验,种籽、光照、积温、农田水利、土地平整、种植管理等都是农林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因素,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要经过多次、多年、大面积的田间实验。因此,从行业全局视角来看,农林科技成果必须走出实验室,接受田间地头的实际检验,才能实现真正价值和有效转化。
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科研成果的产出要经历长期艰苦的过程,尤其是农林科技成果,要遵循作物生长自然规律。在研究过程中,一个要素的探索和纠偏通常需要1个生长季或更长时间,证明则需要1至2个生长季,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实验同样需要时间。正因农林科技出成果相对较慢,其转化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从而导致成果转化率低,甚至使得多年研究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应用,错失转化为实际农业生产力的机会。面对未来,农林科技研究迫切需要发展更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技术,从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等新挑战,并确保食品安全和农林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