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自然博物”,是个什么样?

溪流鱼类观察点指示牌。(来源:光明日报)

  中评社北京1月14日电/据光明社报导,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指在宏观层面上,对动物、植物、生态系统等所做的观察、描述和分类等。近年来,在位于深圳东部的坪山区刮起了一股“自然博物风”——每逢晴朗的周末,越来越多的人携亲朋来到自然研习步道,一路听风声鸟语、赏蓝天碧水、远眺田头山尖,从认识家门口的一草一木开始,逐渐进阶到识花、观鸟、辨虫,在“观自然”中体悟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美好生活……

  “青山半入城,碧水长相依”是坪山区的自然底色。如今,人们走进坪山,宛如走进一座没有围墙、没有穹顶、四季开放的全域博物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坪山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谋划推动,自2020年以来,依托田头山、马峦山、坪山河等优越的生态资源,以“无痕山林”理念打造“全域自然博物”,用自然教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让生态文明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

  全域全景 全民共享

  “‘树之八美’,即忠厚之美、根须之美、果实之美、花朵之美、叶片之美、形体之美、面容之美和时间之美。如果我们用飞鸟的视角近距离观察一棵树,就会发现每一棵树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和说不尽的美丽……”在坪山中心公园自然艺术步道的树冠长廊,导赏员向前来参与自然博物公开课的市民讲述如何观察一棵树,引发大家的无限遐想……

  类似的场景在坪山区已成常态。有自然爱好者自发组织,也有学校、教育机构带领孩子专门前来——这一切,得益于“坪山全域自然博物”项目。它串联起全区境内的山水,精心设计打造出融合人文艺术的自然博物游览线路,共建成15条自然研习步道,总长度达106公里——这些步道打破空间和区域边界,形成全域贯通的格局,覆盖坪山区所有地理形态和自然鉴赏路线;沿途设置的408个实地观察与研习点、1200个自然研习博物牌,让人们能轻松接触山谷、森林、溪流和飞瀑,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不同于“大动筋骨”的基建工程,这些步道根据“无痕山林”理念建设而成,遵循水泥步道零增长、生命物种零冲击、生态环境零损害的“三零”原则。每条线路配置图书、课程、标识指引以及线上解说系统、语音导览,是国内首个零机械建造、智慧型呈现的博物研习步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