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记者手记:家庭农场的“生意经”
“今天请了八九个工人,给梨树施肥。”在村民林正福的农场“采风梨林”,他一边给大家分配任务一边介绍。
今年51岁的林正福此前做过粮油生意、养过猪、干过工程,回村从事农业10多年了,但果园长期只有二三十亩,去年猛增到100多亩。
“租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土地还是农户间调换的多,以前大家土地东一块、西一块,现在互相都能凑个整。”林正福说。
去年以来,新堡村结合山地农业实际,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调换农田,开垦撂荒地,合小田为大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家庭农场。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问题,也变零散发展为规模经营。“好处是节约了成本。”林正福说,一方面村民自我协商,减少了土地租金;另一方面连片种植后,可以租用犁土机等机械作业,也减少了人工成本。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林正福已经尝到甜头。考虑到全部种果树周期较长,去年他还种了一部分西瓜,刨去各项成本,赚了20多万元。“今年准备继续种点西瓜、地萝卜,过段时间还要种百合花、大丽花,起到点缀引流的作用。”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