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如何更好地与现代观众共鸣

  中评社北京1月18日电/据中国文化报报导,孔培培

  近期,越剧《新龙门客栈》在网络上“火”出圈。小生反串营造出亦庄亦谐的气质,引得一众网友惊呼天人。如果说观众对其中“异样男友力”的追捧多少带有不甚理智的成分,那么,随后对“老祖宗审美”一边倒式的折服与仰慕,反映出的却是现代观众对传统文化自然流露的文化自觉与审美认同。戏曲中司空见惯的反串表演为何能够意外出圈?“老祖宗的审美”为何能够直击青年观众的欣赏要害?隐含其后的正是传统戏曲艺术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与现代观众共鸣这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舞台艺术要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其诉求是要与观众形成深度且具黏性的观演链接。然而,一说到戏曲,年轻观众往往将它与古老、缓慢甚至陈旧关联在一起。戏曲与一些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几乎可以简单归结为传统与现代的隔阂与成见。打破这种认知偏见,架通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之间的桥梁,可以从情感、形式与媒介三个方面着力。

  纵观古今经典的戏曲作品,无不是在对人类共同情感的表达上做到了极致化的艺术追求。关注与贴近观众的情感诉求,努力实现与现代观众的情感共鸣,是戏曲走近观众的基础。昆曲《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越剧《梁祝》“十八里相送到长亭”,不仅将中国人表达爱情时那种含蓄而炽热、隐晦又大胆的特质描写得出神入化,而且推向了超越生死的浪漫主义想象。此外,忠义之情也是传统戏曲着力书写的对象,像京剧《七侠五义》《千秋忠烈》、豫剧《程婴救孤》、晋剧《傅山进京》等。实际上,传统剧目中大量老生戏、袍带戏都离不开对此类情感的表现。这些情感植根于中国漫长而深厚的农耕文明,不仅承载着中国人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更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成为几近奢侈的行为。于是,走进剧场完成一次真实唯美又艺术化的情感体验,成为现代观众观赏戏曲的重要原因。由此,戏曲创作要始终遵循情感至上的艺术规律,努力将外部冲突有效转化为内心情感,做到以情怡人、以情悦人、以情动人。一旦偏离了对情感表达的追求,戏曲创作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到另一个方向:生硬的观念输出与刻板的理论说教。舞台上那些脱离了情感的、六亲不认的角色,观众自然无法与之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