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检测疾病成健康消费新风尚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市场经营管理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体外诊断试剂市场规模约为1395亿元,2015年到2022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5.28%。
在体外诊断领域,居家自测被认为是潜力巨大的蓝海。除了传统的血糖试纸、早孕(HCG)试纸等,从新冠、流感检测到食物不耐受、过敏原检测,以及消费型基因检测等,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多维度地掌握自身健康情况。
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流感、新冠、支原体感染等疾病都有类似的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然而对症治疗的药物不尽相同。从网售的新冠检测试剂,到甲流乙流检测试剂,以及需要在居家采样后将样本寄给机构的多种病原体核酸扩增检测等, 让患者减少前往医院排队等候和交叉感染风险,尽快有针对性地对症用药治疗。
如此方便的居家检测与医院检测有哪些差别?检测结果是否可靠?能否作为诊断和用药的参照?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对于自测的结果,我也认可,但需要结合患者其他的临床表现做出诊断,再开处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徐京杭表示,对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自测是可行的,但拿到阳性结果之后的用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徐京杭介绍,使用自测试剂有收效良好的案例。“一名患儿出现了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作为医生的家长在网上购买了某平台的多种呼吸道病原体上门检测服务,检测结果发现肺炎链球菌阳性。看到结果后,家长马上给孩子服用了头孢克洛,孩子的体温当天恢复正常。”她说,自测试剂确实帮患者节省了时间和奔波的成本,减少了去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