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当年:大风吹兮云飞扬 中评社榕树精神
中评社香港1月10日电(记者载丰)《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编兼主修郭伟峰在书中《第四章独木成林(2016年-2022年7月)》的导述中,描绘了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卷起的狂风暴雨,并阐述了中国评论的坚定志向:不忘初心,坚持以文章报国,在舆论极端化的暗夜中寻找方向,全力避免坠入“后真相”传播陷阱,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舆论引导乃至话语塑造的特殊作用的。郭伟峰强调,中国评论必须赋有独木成林的榕树精神,扎根两岸和平统一大地绝对不动摇。主要内容如下:
在这一时期,中美关系进入多事之秋。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中美关系急转急下,完全可以用空前严峻、空前复杂、空前尖锐来做形容。2021年进入拜登时代,中美关系没有回归理性,美国在经济、科技和市场对中国关门,在政治上对中国全面打压,在战略上对中国深度遏制,在安全上对中国广泛威胁,在台湾问题上不断对中国碰撞红线,中美已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中,中国有理、有利、有节应对美国的战略挑衅,努力维护中美关系斗而不破的格局,竭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尤其是俄乌爆发战争,美国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国际政治、经济、社会都进入了极为动荡的时期,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但是,中国仍然保持以我为主、不为所动的战略定力,殊为不易。
在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剧变,深刻影响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也是两岸政治斗争最为尖锐的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最为紧迫的时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久居不退,两岸同胞的民间交流交往活动也被迫大幅压缩,进入了30年来罕见的“冰封期”,对和平发展的气氛有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美国政客不断挑唆台湾方面践踏两岸战争的底线,两岸民粹激烈碰撞,武力冲突呼之欲出。但是大陆没有上当,牢牢掌握和平统一的大旗,殊为不易。
在这一时期,美国与西方不顾自身在香港的重大经济利益以及中西交融的重要文化价值,竭尽全力在香港发动“颜色革命”,支持反对派以暴力行为夺取香港管治权,破坏“一国两制”,进而遏制中国的和平复兴战略,其用兵之险,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但是,国家领导人与中央政府沉着应战,举起了“港区国安法”和爱国者治港的法律武器,遏制了香港的变局,殊为不易。
在这一时期,也是新闻传播面临百年未见之大变局时期。从传媒视角观察逆全球化的特征与影响,可以看到近些年来的三个重要变化:政治右倾全球化;新民粹主义思潮全球化;“后真相”形态全球化。逆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必然对中国带来空前的压力。中评社必然要面对如此舆论巨变,知其危,才能应其险,才能不被右倾的、民粹的、不需要真相的传播逆流拖下水。在这一时期,中评社通过传播实践创新与新闻理论创新的相结合,在舆论极端化的暗夜中寻找方向,全力避免坠入“后真相”传播陷阱,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舆论引导乃至话语塑造的特殊作用,尤其是牢牢抓住了两岸关系出现“融合与统一”新机遇、香港治理出现“融合与治港”新机遇、中美关系出现“和平与竞合”的新机遇,确保了中评社在逆全球化时代保持维护全球化的舆论力量与传播定力,殊为不易。
郭伟峰强调,中国评论通讯社成长于全球化时代,是全球化时代的支持者,注定要站在逆全球化的对立面,所以,认识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危害,在这百年一遇的时代大变局中,在变中求变,以变求变,又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实为不易。因此,要知难,更要勇于克难。这个时候,全面总结自身的传播实践与新闻理论,去芜存菁,与时俱进,确保在逆全球化时代能够继续保持维护全球化的舆论力量与传播定力,就显得非常必要、非常重要。
记者查阅《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发现,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中评社对两岸关系前景的预判是极其不乐观的,是非常担忧的,其中以8月26日郭伟峰向媒体记者发表公开谈话为代表性判断。郭伟峰指出,在“冷和平”持久化的状态下,“去和平”化趋势则迅猛抬头:第一,两岸双方对和平发展的耐心急剧流失,战略思考以及政策思考转向非和平方式。接触主义不合时宜,遏制主义成为主流。第二,两岸军事关系从服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转变为遏制“台独”、或者是对付支持“台独”的武装对峙关系。和平发展一旦不存在,祗有一个结果存在,那就是武力对峙。台湾海峡重返“火药桶”的危险地位。与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一样,台湾拼命拉拢美国武装介入,中美军事关系也立即处于紧张状态。台湾海峡,必将散发浓郁的火药味。第三,“台独”思潮又在台湾大行其道,民粹化氛围重新笼罩台湾。在民粹的制约下,一切理性荡然无存。也因此刺激大陆,武力解决台湾的呼声在民间日益高涨。这个时候,两岸之间一切有和平发展的空间都被逼入死角。“武统”将是大陆无奈的所谓战略与政策思考。第四,两岸关系无法超越国际关系、被国际关系制约,大陆需要应对中美关系以及东亚安全的压力,台湾有可能在国际大格局中选择与大陆对峙的一方。一旦形成国际关系压迫两岸关系的局面出现,两岸所谓的“外交休兵”状态一定被打破,重蹈当年陈水扁时代的“烽火外交”是必然。和平的气氛烟消云散。
尽管对两岸关系的判断如此不乐观,但是,中评社仍在做挽救和平的最大努力,发表了大量的支持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言论,组织参与了许多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的学术会议等活动,在《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有大量的记载,其中有3场活动非常强烈地证明了中评社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绝不动摇的心志:
2019年4月11日,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上海参访团专程到福寿园祭拜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缅怀汪道涵先生推动国家统一、两岸和平的丰功伟绩与崇高精神。初春的上海福寿园肃穆宁静。参访团全体成员在汪道涵先生墓前肃立默哀、行三鞠躬,并向汪先生墓献花。参访团团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和参访团顾问、香港中联办台湾事务部副部长曾繁信代表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共同敬献了花篮。汪道涵之子汪致重理事长和夫人张思华女士陪同祭拜。郭伟峰表示:汪道涵会长有句名言:“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和合之要,在于圆融;圆融之脉,在于情理。感情与理智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和平统一进程的要素。在两岸关系风云密布的今天,汪道涵会长的理性思维对两岸智库仍有启示意义。我们深信,同情心、同理心、同道心,必然成为两岸关系中的理性主旋律。在《中国评论》月刊的基础上,中评已经成为了理性沟通的思想平台。无论两岸关系如何变化,汪道涵会长为中评竖立的理性旗帜不能倒、不会倒。这是我们老一代中评人的坚守,也必是新一代中评人的传承。
2021年6月11日,由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主办、中评社协办的第二届和平发展论坛在香港举行。论坛以“十四五”规划与港台发展机遇为主题,邀请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中联办副主任杨建平、和发会创会会长陈守仁、和发会会长林广兆、中联办台务部部长杨流昌、中国银行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孙煜、和发会理事长陈赵满菊、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等担任主礼嘉宾。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以视频方式发表主题演讲,中评社社长郭伟峰、和发会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王春新在现场发表主题演讲。郭伟峰在现场作了题为《“十四五”时期如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主题演讲。郭伟峰在演讲中提出了“融统”的最新概念:“十四五”规划具有两岸融合发展的最新意义,融合发展成为了统驭两岸关系全局的指导思想。在推动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的双发展策略之际,“融统”新模式呼之欲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遏制主权与领土的分裂之时,大陆就推进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乃至人心的融合统一进程。“融统”新模式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第一,“融统”新模式需与国家完全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密切契合,是必不可少的和平统一新基础。第二,“融统”新模式是新发展观之下的国家统一观,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程度扩展国家统一战略空间的的基本路径。第三,“融统”新模式是对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迈向和平统一的再探索,是聚同化异的重要方式,为两岸完全统一创造条件和基础。第四,“融统”新模式必须以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心灵契合为核心理念。第五,“融统”新模式是两岸人民福祉得以保障且不断提升扩大的政策基础。
有记者问:在新冠疫情肆虐的3年中,两岸舆论发生了激烈的对撞,和平发展的主张在社交媒体舆论场一度失去了共鸣,为什么中评社能够不为舆论所动、如此坚定不移地捍卫和平统一的旗帜?是什么样的内在力量支撑着自己?
郭伟峰答覆说:我成长在中国确定和平与发展为国策的时代,有幸见证两岸的和平统一的40年进程,见证了两岸关系最恶劣的岁月,也见证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令人着迷的“两岸一家亲”的气象,我坚信,两岸统一是两岸关系必然的归宿。当然,两岸统一是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其中统一的方法、手段也需不断创新,绝对不是简单的观念对立。两岸统一与民族复兴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有全面的、深刻的、准确的把握。祗有和平统一才是两岸关系双赢的最佳结果,更是中华民族大赢的历史成就。尤其是在大陆牢牢掌握了统一的主动权,“台独”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前提上,两岸关系不可逆地进入了统一倒计时之际,和平统一的国策绝对不可以轻言放弃。
中评社香港1月10日电(记者载丰)《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编兼主修郭伟峰在书中《第四章独木成林(2016年-2022年7月)》的导述中,描绘了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卷起的狂风暴雨,并阐述了中国评论的坚定志向:不忘初心,坚持以文章报国,在舆论极端化的暗夜中寻找方向,全力避免坠入“后真相”传播陷阱,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舆论引导乃至话语塑造的特殊作用的。郭伟峰强调,中国评论必须赋有独木成林的榕树精神,扎根两岸和平统一大地绝对不动摇。主要内容如下:
在这一时期,中美关系进入多事之秋。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中美关系急转急下,完全可以用空前严峻、空前复杂、空前尖锐来做形容。2021年进入拜登时代,中美关系没有回归理性,美国在经济、科技和市场对中国关门,在政治上对中国全面打压,在战略上对中国深度遏制,在安全上对中国广泛威胁,在台湾问题上不断对中国碰撞红线,中美已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中,中国有理、有利、有节应对美国的战略挑衅,努力维护中美关系斗而不破的格局,竭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尤其是俄乌爆发战争,美国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国际政治、经济、社会都进入了极为动荡的时期,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但是,中国仍然保持以我为主、不为所动的战略定力,殊为不易。
在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剧变,深刻影响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也是两岸政治斗争最为尖锐的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最为紧迫的时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久居不退,两岸同胞的民间交流交往活动也被迫大幅压缩,进入了30年来罕见的“冰封期”,对和平发展的气氛有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美国政客不断挑唆台湾方面践踏两岸战争的底线,两岸民粹激烈碰撞,武力冲突呼之欲出。但是大陆没有上当,牢牢掌握和平统一的大旗,殊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