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餐饮“上行”释放消费潜能

  中评社北京1月8日电/据经济日报报导,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我国餐饮业呈现出强劲复苏趋势。2023年1—11月,全国餐饮收入47485亿元,同比上升19.4%,增幅显着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餐饮消费强势复苏,意味着一个烟火蒸腾的中国回来了。这背后,不仅是民间活力的重新释放,也意味着国人消费信心的持续提升。

  在消费复苏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新亮点。比如,一些头部县域餐饮品牌“反攻”一线城市市场且取得亮眼成绩。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闯入一线城市的县城头部餐饮品牌,订单和用户数平均增速都超过了50%。其中,上海成为拥抱县域餐饮品牌最为积极的一线城市。这些头部县域餐饮品牌已经在一线城市街头大量涌现,丰富了大都市居民的餐饮选择。这种新的经济现象,是中国市场空间广阔、消费潜能巨大的又一重要表征。

  恢复和扩大消费,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是基于此前疫情对经济影响而作出的务实选择。一年来,中国经济尤其是消费领域,新的动能蓬勃生长。

  两种变化也正在发生。一是大城市生活方式向县域下沉。在全国各地的县城,高端餐饮、露营、骑行成为很多居民的时尚生活方式。二是一些县域餐饮品牌的上行。相关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1月1日至12月1日,一二线城市的千店规模县域餐饮品牌,平均门店增速、订单量增速、交易额增速、用户数增速同比分别达10.7%、94.3%、77.6%和84.5%,相关增速均领先大盘。

  这两种变化都在释放一种信号:中国产业经济的要素正在跨区域、跨层级流动,大城与小城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同频共振,在双向奔赴中开辟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其实,不论是下沉还是上行,都是两种因素合力促成的结果。一方的力量来自互联网或者数字化。互联网既带来理念与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也打破了技术的鸿沟。一线城市年轻人热衷的,小城市的年轻人也在追逐;互联网技术降低了商家的开店与获客成本,使大城市商家在获益,小城市商家也没有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