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万花筒” 时光“穿梭机”

1月6日在上海影视乐园拍摄的电视剧《繁花》的黄河路实景。(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月12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这是茅盾先生的《子夜》开篇,一直被认为是描写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传世名句。

  约80年后,上海“50后”作家金宇澄尝试将上海方言作为写作的基底,于是这座城市又收获了这样一些妙笔。“时间飞快,阳光褪下来,苏州河变浓,变暗。”“东南风一劲,听见黄浦江船鸣,圆号宽广的嗡嗡声,抚慰少年人胸怀。”

  《繁花》小说近35万字,创作定稿于2012年冬,201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畅销书和长销书。此后大约十年,导演王家卫锲而不舍,从筹备到拍摄,大胆地“二次创作”,将小说中一部分“留白”的20世纪90年代上海故事扩容,生出一个全新的生命体——电视剧《繁花》。

  最近,随着电视剧《繁花》热播,透过“繁花”这支岁月“万花筒”、这部时光“穿梭机”,一段段关于上海的珍贵记忆又跃将出来,成为这座城市乃至大江南北的焦点话题。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视频、东方卫视和江苏卫视,《繁花》收视率和播放量一路走高;相关阅读平台显示,每天有40多万人同时在线搜索并阅读《繁花》原着,各大书店上架的《繁花》一时“洛阳纸贵”。与《繁花》创作关联度很高的金宇澄非虚构回忆集《回望》也十分走俏。《繁花》不仅是在上海本地走红,甚至已成为五湖四海、老老少少最近端着手机百看不厌的剧集,普通话夹着各地方言,边看边讨论,好不热闹。

  “爱了爱了!这就是上海!”“太好看了,老泪纵横。”从和平饭店到外贸公司,从美食街区黄河路、进贤路,到早期13路电车串起的虹口提篮桥、普陀曹家渡,这张“繁花地图”沉甸甸,“铺满”了上海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时代记忆。30集电视剧,不仅带来了电影般的质感,更展现出时代大潮中上海百姓的悲欢离合,那些勤奋、聪慧、机敏、坚韧的上海市民和“沪漂族”,紧紧抓住机遇,进而书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