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馔:从珍馐到土菜
烤鹅为何具有如此魅力?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一语道破:“(鹅肉)无他长,取其肥且甘而已矣。”肥甘的鹅肉,正是通过最古老的烹饪方式——烧烤,产生美拉德反应(指肉中某些化合物被高温加热后,颜色变深,呈金黄色至深褐色),成为古人眼中诱人的珍馐。
作为家禽之一,鹅的驯化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根据最新考古发现,在大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浙江宁波田螺山遗址,我国古代先民已开始驯雁为鹅。
但是,鹅成为肴馔上品,还需等待上千年。先秦时期文献极少出现“鹅”字。根据《尔雅》等,这时的鹅叫做“舒雁”。
进入汉代,鹅正式成为富贵人家竞逐的珍馐。西汉桓宽《盐铁论》中的《散不足第二十九》严厉批评了当时富人的穷奢极欲,表现之一就是喜好“春鹅秋雏,冬葵温韭”,春天的小鹅与秋季的雏鸡,并列为奢侈食品。
秦汉时最流行的肉食加工方法之一就是炙。炙法先秦时就有,大致是把食物穿在签子上,靠近火边烤熟。而鹅与炙法结合,形成了饮食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鹅炙”。
鹅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追捧。《南史》载:“齐高帝引(江)淹入中书省,先赐酒食,淹素能饮啖,食鹅炙垂尽,进酒数升讫,文诰亦办。”大才子江淹正值盛年,文思笔力远胜晚年“江郎才尽”之际。当齐高帝要他写文诰时,江淹一口气吃掉一大盘鹅炙,喝光几升好酒,华章方告成。
同在南北朝时期,才子吃鹅炙写文章是美谈,权臣天天吃鹅炙就是罪状了——《南史》载:“(朱异)好饮食,极滋味声色之娱,子鹅炰鳅不辍于口,虽朝谒,从车中必赍饴饵。”子鹅,是鹅炙的重要原料,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说:“供厨者,子鹅百日以外……佳。过此肉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