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

(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月3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传统戏曲、国风音乐、古典诗词、非遗工艺、民族民间舞蹈等,不断突破特定圈层,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这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故纸堆”“老古董”,而是变得新潮、时尚、有趣味

  最近,青年越剧演员陈丽君主演的越剧《新龙门客栈》火了,一跃成为戏曲圈的“顶流”。陈丽君由此收获了大量粉丝,线下演出常常一票难求,在网络平台上,她的演出片段播放量更是达到千万级别。

  近些年,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的例子比比皆是。国画传世珍品《千里江山图》引发“故宫跑”,其山水图像与青绿色彩延展到服装、器具、装饰、舞美等众多领域;《中国诗词大会》以精彩的诗词接龙和“飞花令”,增强了节目的冲突感,在社会上掀起一波吟咏诗词的热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邀请影视演员演绎文物故事,让历史文化得以鲜活呈现;在《唐宫夜宴》中,一众娇憨逗趣的“小姐姐”生动演绎来自唐朝的民俗风情,迅速俘获广大观众的心……传统戏曲、国风音乐、古典诗词、非遗工艺、古籍书画、民族民间舞蹈等,不断突破特定圈层,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这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故纸堆”“老古董”,而是变得新潮、时尚、有趣味。

  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

  首先,内容和形式创新是根本。有学者提出,近年来“出圈”的传统表演艺术多以“熟悉嫁接陌生”的形式展现,形成“反差式创新”。

  京剧、越剧、昆曲等传统戏曲,都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精彩唱段,形成了固有的唱念做打表演程式,观众长期津津有味欣赏的就是一句唱词、一个身段里展现的韵味和风采。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套路化的弊病,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对传统艺术守正传承的同时,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必不可少。比如,白先勇推出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情、造型、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对传统昆曲进行改造,为昆曲创新开辟出新的道路。此次爆火的《新龙门客栈》则在越剧创新上大胆尝试,在演出方式上推出一个新概念——环境式越剧,采用沉浸式场景,剧场是一间布满机关暗道的客栈,舞台与观众席融为一体,演员表演时可与观众互动,大大增强了戏剧观赏的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