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灌区 润泽江淮
中评社北京12月27日电/据新华网报导,2023年11月,位于中国江苏省的洪泽古灌区,被列入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始于东汉 蓄泄兼筹
洪泽湖旧名“破釜塘”。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 年),陈登修破釜塘灌溉农田,洪泽古灌区即发轫于此时。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陈登修筑捍淮堰,又名“高家堰”,奠定了如今洪泽湖大堤的基础,是洪泽古灌区渠首工程建设的开端。
三国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邓艾在淮河中下游开置屯田。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白水陂在县西八十五里,邓艾所立与盱眙县破釜塘相连,开八水门,立屯溉田万二千顷。”自此,洪泽古灌区进入以白水塘为主要灌溉水源的时期。至唐代,白水塘面积扩大,水门下开5条干渠输水灌溉,分别为青州泾、徐州泾、大府泾、竹子泾和棠梨泾。
黄河夺淮后,严重冲击了淮河下游洪水出路,影响了漕运大命脉——大运河的安全运行。为解决漕运、防洪问题,在高家堰基础上,明清两代对洪泽湖大堤进行多次加高、培厚、延长,洪泽湖不断扩大,淹没破釜塘和白水塘至今。明清在大堤上建闸坝和涵洞泄水,下接白水塘时期输水河道。输水河道灌排兼用,通过在河道上建坝拦蓄泄水,在河堤上建闸涵引水灌溉。
新中国成立以后,洪泽古灌区进入了综合利用的新时期。为了整治淮河流域,充分利用洪泽湖,政府以“蓄泄兼筹”为方针,对洪泽湖开展综合开发利用。加固洪泽湖大堤,兴建三河闸、高良涧闸、二河闸、周桥洞、洪金洞等泄水、引水工程,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等输水工程,建设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通过这些工程,洪泽古灌区的灌溉与防洪调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新的灌排体系,产生了巨大的灌溉、防洪、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