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北京”传新声:探源文明、传承文化
新“范式”助力“追根溯源”
“位于丰台区南苑街道的新宫遗址,现存约4.5万平方米,2022-2023年度考古发掘1.6万平方米,发现不同时期遗迹单位800余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韩鸿业介绍,遗址出土了陶器、金器、铜器、玉器等大量珍贵文物,填补了北京城区夏商阶段历史文化面貌的空白。
晚商、西周时期的墓葬、灰坑,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灰沟,辽金、明清时期的道路等遗迹,都在新宫遗址获得发现。“新宫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多元文化交流融汇的遗存,延伸了北京历史文明的轴线。”韩鸿业表示。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北京近年来妥善处理考古与保护、考古与发展的关系。针对古遗址、古墓葬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长城保护方面开启“先考古、后修缮”的新“范式”,助力文化遗址的展示阐释。
新实证丰富“中轴线”文化内涵
北京870多年的建都史始于金中都。金中都不仅开启了北京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首都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历时最长的都城。
“金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丁利娜说,“近年来,我们完整揭露了金中都外城墙、马面、护城河等防御体系。整体来看,金中都城以北宋东京城为蓝本,在辽南京的基础上扩展而成。金中都外城、皇城和宫城相套,以大安殿为核心,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中轴线,两侧建筑对称分布,这是北京作为都城最早的一条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