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罗智强退选 四点看出还有戏

罗智强宣布争取桃园市长提名,短短2个月就赢得桃园蓝营民代的力挺。(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桃园6月7日电(记者 黄文杰)中国国民党前台北市议员罗智强6日晚间突然宣布退出桃园市长选举,距离4月6日宣布参选,刚好满两个月。他这两个月确实像条鲶鱼,搅动2022桃园蓝营布局,虽然称不上搞得天翻地覆,但也不至于分裂毁党。没有火车对撞,此时退选应该符合停损点,后续应该还有戏。

  罗智强4月6日宣布参选,正好是清明连假结束,6月6日宣布退选,正好是端午连假结束,只能说不是精算,也太过巧合。

  罗智强在短短两个月,在桃园蓝营也写下不少记录,尤其一开始“围强”计划,以“空降”姿态强硬要参选,得罪桃园蓝营大家长、议长邱奕胜主导的选战布局,邱赶紧推蓝委吕玉玲,也让蓝委鲁明哲与万美玲陆续表态,有点像洪秀柱当初争取大位,“类抛砖引玉”。

  众人齐心争取桃园市长提名高潮,落在5月18日。党中央突袭式宣布征召张善政参选,把一干人都打趴,更进一步激怒地方跟中央对立的紧张,连带也外溢到苗栗甚至新竹提名,陆续出现“桃园之乱”争议翻版,当外界认为罗为了程序正义,不惜拉高跟党中央对抗,接着又在惊叹中宣布“不选了”。

  为何罗智强不选?是否承受莫大压力?踩到谁的红线?找到下台阶吗?

  朱立伦4月在罗坚持参选桃园市长,曾说过一段话:“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希望人选是愿意为国民党出力、打仗,重要的是该区民众要欢迎你,即使是空降也没关系;若并不欢迎,强硬争取也于事无补”。

  罗智强努力证明自己融入桃园,民调也大幅拉高,却被阻挡不能选,怨气吞不下去,跟朱立伦关系闹翻,把希望放在张善政,提出“补正程序正义”的第1策,试图力挽狂澜,结果受到冷处理,心灰意冷。   被罗视为“导师”的无党籍“立委”高金素梅在底下留言,看到国民党苗栗所有的县长参选人共同决定举办初选的良性示范,并将团结支持初选胜出者,期待“在桃园看到在野党这种由下而上的团结模式”。

  高金也提到,张善政是她尊敬的前“行政院长”,蓝委吕玉玲也是“立法院”的好同事,罗智强更是难得的中生代战将,她将“全力支持经过初选的胜出者”,并坦言这也是赢得大选的胜选方程式。最后她表示“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我期待国民党让外界看到不一样的国民党”。

  上述这段话,多少可以看出转化的端倪。也可以看出罗智强的心境,理论应该回到初选,“全力支持经过初选的胜出者”,但是最终事与愿违。

  罗智强宣布不参选桃园市长,仍没有放弃在桃园祈福行脚,这代表没有完全辜负力挺他的罗粉死忠支持,“以退为进”应该还有戏可看。

  首先,现在退选,两个月停损点喊卡,国民党没有人可以指责罗智强,成全别人最大,不选的人最大。

  第二,罗智强退选之前,已经喊“言责已尽”,埋下伏笔,一旦张善政面对民进党派出更年轻的对手,好比林智坚,民调落后自然要伸手求援,届时看谁是先知。

  第三,罗退选应该转换成“辅选”角色。来桃园短短两个月,就跟桃园蓝军建立好的关系,更惊人是跟无党市议员参选人交情深厚,人人都想跟罗来靠拢。

  第四,罗不光是替桃园市议员参选人辅选,还可以延伸到竹苗,这次罗启动祈福行脚,苗栗党籍县议员徐功凡也有“复制版”,在苗栗也展开行脚,罗可以成立专属品牌。

罗智强宣布争取桃园市长提名,短短2个月就赢得桃园蓝营民代的力挺。(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桃园6月7日电(记者 黄文杰)中国国民党前台北市议员罗智强6日晚间突然宣布退出桃园市长选举,距离4月6日宣布参选,刚好满两个月。他这两个月确实像条鲶鱼,搅动2022桃园蓝营布局,虽然称不上搞得天翻地覆,但也不至于分裂毁党。没有火车对撞,此时退选应该符合停损点,后续应该还有戏。

  罗智强4月6日宣布参选,正好是清明连假结束,6月6日宣布退选,正好是端午连假结束,只能说不是精算,也太过巧合。

  罗智强在短短两个月,在桃园蓝营也写下不少记录,尤其一开始“围强”计划,以“空降”姿态强硬要参选,得罪桃园蓝营大家长、议长邱奕胜主导的选战布局,邱赶紧推蓝委吕玉玲,也让蓝委鲁明哲与万美玲陆续表态,有点像洪秀柱当初争取大位,“类抛砖引玉”。

  众人齐心争取桃园市长提名高潮,落在5月18日。党中央突袭式宣布征召张善政参选,把一干人都打趴,更进一步激怒地方跟中央对立的紧张,连带也外溢到苗栗甚至新竹提名,陆续出现“桃园之乱”争议翻版,当外界认为罗为了程序正义,不惜拉高跟党中央对抗,接着又在惊叹中宣布“不选了”。

  为何罗智强不选?是否承受莫大压力?踩到谁的红线?找到下台阶吗?

  朱立伦4月在罗坚持参选桃园市长,曾说过一段话:“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希望人选是愿意为国民党出力、打仗,重要的是该区民众要欢迎你,即使是空降也没关系;若并不欢迎,强硬争取也于事无补”。

  罗智强努力证明自己融入桃园,民调也大幅拉高,却被阻挡不能选,怨气吞不下去,跟朱立伦关系闹翻,把希望放在张善政,提出“补正程序正义”的第1策,试图力挽狂澜,结果受到冷处理,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