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新时代对台政策宣言
中评社╱题:“《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新时代对台政策宣言” 作者:朱松岭(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王丰收(北京)、北京联合大堂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是新时空条件下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总结、战略前瞻与政策体系,是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要文献。《白皮书》在复杂严峻的涉台国际环境下,在风险日益升高的两岸局势下,全面回应了外界关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疑虑,系统阐释了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战略意义,指明了中国国家统一的继承,明确了“两制”台湾方案与融合发展路径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对台工作的重点是明确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反对外来势力的干涉,全面推动国家完全统一的进程。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全面阐释了中国政府在新时代的对台政策,全面回应了外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有没有变、要不要变、求和还是求战的猜测,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白皮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对台方针,也突出了当前的时代特征,阐明瞭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定位和时空定位,而且重点突出“解决台湾问题”,而非“对台工作”。总的来看,第三份涉台《白皮书》,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系统展示,是新的时空条件下中国政府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总结、战略前瞻与政策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一、《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战略意义与基本立场
(一)《白皮书》重点突出解决台湾问题而非对台工作
首先,《白皮书》突出了当前的时代特征,阐明瞭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定位和时空定位。从历史定位而言,《白皮书》是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推动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和总体方略①。从时空定位而言,空间上是在“新时代”之下的两岸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强调指出:“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有利于引导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②“新时代”并非一个片面的、单一的时间节点,而是一段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历史进程。它不仅是时间坐标,也是空间坐标。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新时代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的主题词就是复兴,复兴中就必然包含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新时代是一段历史时期,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就是要在新时代,也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推进、实现。
其次,重点突出“解决台湾问题”,而非“对台工作”。这和过去尤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有很大不同,之前重点突出的是“和平发展”概念,对“统一”的描述着墨不多,这是为瞭解决当时的主要矛盾即反对“台独”。但进入新时代之后,我们明确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对标的所有工作是明确针对“解决台湾问题”,这和“对台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对台工作”不一定是“解决台湾问题”。
再者,突出了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这一点虽然大家在政策总体方略和大政方针中能够明确知道,但之前没有如此明确地提出过是党领导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白皮书》中明确提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可见,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对台大政方针的时代内涵极其丰富。
(二)《白皮书》全面回应外界关于大陆对台政策的猜测
《白皮书》全面阐释了中国政府在新时代的对台政策,立场鲜明、事实清楚、体系完整,在战略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看,一是宣示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历史法理和事实依据,明确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表达了捍卫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决心、信心和能力;二是表达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定力、耐力和能力,同时也表达了如果迫不得已,不排除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三是针对美国众议长佩洛西窜台以及民进党勾结外来势力造成台海危机,《白皮书》也向国际社会有理、有力、有节地给予反应;四是全面回应了外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有没有变、要不要变、是求和还是求战的猜测。
从历史意义来看,一是全面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二是为新时代做好对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三是总结了历史上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来龙去脉、重要场景、突出问题以及政策体系,讲明了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继承性和可行性;四是《白皮书》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为顺应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新形势指明了方向。
(三)《白皮书》彰显大陆对国家统一有足够耐心和战略定力
《白皮书》强调,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非和平方式将是不得已情况下做出的最后选择。《白皮书》再次重申这一底线,表明了大陆对和平统一的信心、决心和诚心。具体而言,一是和平统一是成本最低、民众伤害最小、台湾损失最少的第一选择,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对台工作中做出的选择,而且我们的对台政策也一直都是围绕和平统一去推进的。二是明确提到非和平方式是最后选择,并且阐释了非和平方式的打击对象是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这给广大台湾同胞吃了一颗“定心丸”。三是提到不给岛内“台独”势力留下任何空间,不给外来势力留下任何干涉中国内政的机会。
过去几十年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阻力,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都把和平统一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既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③中国共产党希望能够不采取战争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不希望兄弟之间操戈同室,不希望战火在中国人之间或是中国的土地上出现。能够用全面克制、非战争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是最好的选择,也是第一选择。同时,也要在发展中解决统一问题,在统一过程中推进发展。通过发展方式解决两岸之间在发展阶段、程度、水平上的差异,实现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事实上,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大陆40多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两岸之间综合实力对比更加悬殊,大陆优势更加稳固,台湾也越来越离不开大陆。
历史证明和平统一是正确道路,未来也将会更加进一步证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非常清楚统一初心和目的是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因此,一方面通过政策措施加以落实推进和平统一,另一方面也通过白皮书等政策工具向外部世界表达“中国共产党将以和平统一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选择”的庄重承诺。这一承诺不仅是针对大陆人民,也针对台湾民众和国际社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由“台独”势力挑衅、外来势力干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耐心用和平方式去解决台湾问题。
二、《白皮书》指明国家统一进程、“两制”台湾方案与融合发展路径
(一)国家统一进程进入到不断深化的融合发展阶段
《白皮书》指出,当前祖国统一进程进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明确提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中指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④同时,《白皮书》也提到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可见党和国家推动解决台湾问题的进程已进入一个非常深入的地步。
如何理解深入?一是融合深入,通过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⑤来推动两岸统一进程。融合对统一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民进党长期执政、不断“倚美谋独”“倚美抗陆”,导致两岸政治协商谈判无法进行的情况下。二是措施非常具体。在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不断加强打击遏制“台独”势力的力度,反对外来势力的干涉,通过这些具体工作的落实,逐步稳健地推进国家统一进程。中国大陆并没有因为进入新时代而刻意加速推进国家统一进程,《白皮书》也更加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定力和耐心。
(二)“两制”台湾方案“要约”会随着时代条件变化而改变
新的《白皮书》不再提“可保留军队”,以及“可有外事权”,但却首次对统一后的台湾国际空间作出了清晰勾勒。这些变动与时代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明确提出保留军队和外事权是在“两个寄希望”的时代。一是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因为当时是国民党执政,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因此也具备了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和双方谈判的任何可能。因此,大陆在此种情况下明确对台湾所关心的防卫问题和外事问题做出“要约”,完全可以理解、也合乎情理。二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里有必要从法理上对“台湾人民”做一个阐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是“所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⑥。因此,台湾人民是岛内支持祖国统一、支持和拥护社会主义以及支持民族复兴的爱国者。相反,主张“台独”的所谓“岛内民意”,不管人多人少,所形成的民调都不是“台湾人民”意志的表现。因此,对于“自己是否是中国人都打问号”的这批人,明显不在“寄希望”的行列。
“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是对统一后的安排,涉及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从内部治理来看,“可保留军队”等内部防卫问题需要进行统一安排。当前的民进党当局既没有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也没有接受“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显然不属于我们“寄希望”的台湾当局。随着时代条件变化,“要约”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进一步依靠外来势力挑衅两岸关系的底线,恐怕未来给予他们的空间还会进一步缩小。因此,台湾当局应该要思考如果不用和平统一方式来解决对台湾岛内有什么坏处。另外,从外部治理来看,虽然没有提及统一后台湾当局是否有外事权,但对统一后的国际空间进行了清晰勾勒。来自中央的这一授权,既封死了“台独”和外来势力干涉的空间,也给予了台湾地区和岛内民众非常充分的权利。
在此次的《白皮书》中,中央真诚地大力着墨“两制”台湾方案的基本设想、设计安排,清晰阐释统一之后的岛内安排,可见中国大陆在推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信心、决心和诚心,也非常明确地向台湾岛内民众指明了统一之后的出路。这个方案,根据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上的实践来看,需要坚持中央高度管治权和台湾地区高度自治权相结合的原则。若能和平统一,则需要坚持“一国两制”基本原则,即主权归中央,地方事权归台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更多理论上的想象和思考,为构建设计安排提供空间。
《白皮书》明确表达了和平发展和融合发展的关系,即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这意味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进程,融合发展则是一个目标。同时,二者之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和平发展是需要两岸双方共同推动,而融合发展则是针对在陆的台湾同胞单向实施。融合发展是和平发展的一个目标转向,即大陆通过同等待遇、优先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等单方面政策,使得在陆台胞、台企和大陆民众、企业逐步融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民进党当局拒不认同“九二共识”情况下,率先对在大陆的台胞台企进行融合发展的安排,使得一部分台胞台企更多、更深入地瞭解大陆的政策,融合到大陆的发展环境中。同时,由于他们在岛内资金链、血缘宗亲等诸多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于推动他们在未来充当两岸之间和平统一政策的宣传者、践行者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通过福建等沿海省份先行先试,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把福建建设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台湾岛内部分民众对大陆情况还不瞭解,需要登陆亲身体会之后才会更加明白。另一方面,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特殊渊源关系。⑦语言、环境、气候等相似性,可以使得台胞即使到福建依然能找到家乡的感觉。同时,进一步探索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从精神物质等诸多方面实现两岸融合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事实上,习总书记提出的“新四通”(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⑧已经在金门、马祖开始全面落实和推进,引起了当地民众的积极响应,这也说明这些措施是非常得人心的。当然,这种做法仅仅在金门、马祖还不够,以后恐怕还会向澎湖和台湾本岛逐步发展。因为这些做法是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两岸双方心灵契合的必由之路。
当然,涉台外部势力和岛内“台独”势力并不会甘心让两岸融合发展顺利进行,因此台海局势的演变、岛内政局演变还会对两岸融合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大陆对此是有所预判的。当前融合发展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一是培养融合人才,二是形成融合模式,三是推进融合进度,四是促进融合程度,示范“一国两制”融合度,为未来和平统一以后的岛内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两岸心灵契合的国家统一。
三、《白皮书》明确反对“台独”分裂与外部势力干涉
(一)精准打击“台独”分子,体现大陆政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点
《白皮书》系统揭批了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分裂立场,并且指出民进党当局的谋“独”行径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危害台海和平稳定,破坏和平统一前景、挤压和平统一空间,是争取和平统一进程中必须清除的障碍。这句话实际上表明了破坏两岸关系现状、破坏台海局势以及不愿意用和平方式统一,在两岸之间不断挑事使得两岸走向动荡的责任全部在民进党当局。同时,也明确了和平统一进程最主要的矛盾是清除岛内的“台独”势力,清除和平统一的障碍。其中,民进党是国家统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原因在于民进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岛内的所谓“执政权”后,非常明确地一边倒,通过“倚美谋独”和勾结外部势力,在两岸之间挑弄是否,冲撞两岸关系底线。
目前来看,大陆和民进党当局的斗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立场之争;二是围绕解决问题方式的斗争,大陆主张中国人的事情自己解决,而民进党明显是希望依靠外来势力为分裂的保护;三是分裂与反分裂之争,民进党当局非常明确希望走一条分裂国家之路,而大陆则是坚定要走反分裂国家的道路。虽然,当前阶段的斗争非常激烈,但斗争前途非常明朗。民进党当局必然失败,实现和平统一的障碍必须被清除。
大陆精准打击和终身追责的极端“台独”分子基本都是民进党骨干,这些措施充分表达了中央的态度以及清除和平统一障碍的决心。当然,未点名民进党当局一号和二号人物,也是为民进党当局的回头可能性预留了空间,并没有把所有路完全封死。这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美方对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存在两大误判
从佩洛西窜访台湾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总是不断试探中方底线,美方对中方反对国家分裂的强烈意志存在误判:
第一个误判是美方对中方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两岸关系现状”和对于打击岛内“台独”势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判。他们认为是中国大陆在主动地改变台海现状、改变地缘格局,使得美方在西太平洋沿岸,尤其是在台海地区的利益受到损失。然而,大陆所采取的一系列反制行为都是被动实施,没有一个是主动出击的。这意味着是对方先出手破坏台海关系现状。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陆所采取的“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的任何行为都是正义且必要的。
第二个误判是美方一直认为中方要采取非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到底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选择,不容外来势力的干涉。我们出于两岸同胞骨肉亲情以及不愿在自己领土上出现“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最根本善意,因此不主张第一选择用非和平方式,而是用和平的方式。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通过《白皮书》以及各种政策渠道做出非常明确的表达,而且也一直没有发生改变。相反,美国一些政客为了实现“以台制华”的目标,不断采取各种方式触碰两岸关系底线,打破两岸关系现状,美方是要负相关责任的。
(三)僵局和危局并存中美和两岸之间应加强沟通避免战略误判
当前两岸正处在一个僵局和危机并存的时期。其中,僵局是很清楚的,就是两岸关系僵在那里了。危局则是怕擦枪走火引发局势逐步紧张和上升,到最后双方都无法收拾,只能采取断然措施。民进党当局应该看清楚,危局对台湾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台湾会成为战场,变成一片废墟,而这是大家都要努力避免的前景。虽然现代战争的打击能力较以前精准得多,但对老百姓而言就是一种灾难。在本身面积就非常狭小且人口高度集中的台湾岛内,大多数民众都是热爱和平、喜欢小确幸生活的一批人。他们都非常善良,也都期待着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业已存在多年的对立问题。然而,民进党当局一意孤行,根本无视民众真实的诉求,不回应老百姓的期待和需求。这样下去,对两岸关系而言是非常不乐观的。
目前推估,现在两岸之间很难有和解的空间。如果民进党当局能够回到“一个中国”道路上来是最好的,但这在目前基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要化解危机,恐怕还得有一段时间,但无论如何要努力避免战略误判。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两岸双方之间的沟通。由于民进党当局拒不认同“九二共识”,加上民进党当局制定了所谓“国安五法”和“反渗透法”等,使得两岸之间的民间交流交往渠道受到相当大程度的冲击。在两岸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误判就很难避免。
另外,美国作为最大的涉台外部因素,也应该加强和中国的沟通,这种沟通交流不应该只停留在行政分支层面,还应该包括立法分支、法学领域、法律职业领域等全方位深入的沟通。随着两岸双方和中美双方加强沟通,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以及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误判也会随之逐步减少。总而言之,沟通是瞭解的基础,瞭解是理解的基础,理解为和解提供空间。通过理解增强两岸之间的信任基础,逐步建立信任,再逐步积累互信,这样才能使得避免误判成为一种可能。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世界政治格局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国际力量对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是传统发展模式危机凸显出全球性紊乱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台湾问题解决与否,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关键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甚至是东西方百年大变局能否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质变到全局质变的“棋筋”和“天王山”。在全球秩序动荡和台海危局的关键时刻,《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阐释了中国政府在新时代的对台政策,全面回应了外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有没有变、要不要变、求和还是求战的猜测,为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动力,为维持台海和平稳定和捍卫地区安全秩序提供了确定性的方向,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版,第58-59页。
②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版,第80页。
③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年1月2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1/02/c_1123937757.htm。
④刘结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人民日报》,2022年7月7日。
⑤国台办:《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扎实推进2021年两岸经济交流合作》,2021年12月29日,http://www.gwytb.gov.cn/m/fyrbt/202112/t20211229_12398858.htm。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大网,2018年3月22日,http://www.npc.gov.cn/npc/c505/201803/e87e5cd7c1ce46ef866f4ec8e2d709ea.shtml。
⑦《闽台“五缘”关系》,福建省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2013年8月12日,http://www.fjtb.gov.cn/history/201308/t20130812_4593967.htm。
⑧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年1月2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02/c_1123937757.htm。
⑨《习近平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德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人民网,2019年6月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608/c1024-31125330.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12月号,总第300期)
中评社╱题:“《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新时代对台政策宣言” 作者:朱松岭(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王丰收(北京)、北京联合大堂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是新时空条件下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总结、战略前瞻与政策体系,是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要文献。《白皮书》在复杂严峻的涉台国际环境下,在风险日益升高的两岸局势下,全面回应了外界关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疑虑,系统阐释了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战略意义,指明了中国国家统一的继承,明确了“两制”台湾方案与融合发展路径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对台工作的重点是明确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反对外来势力的干涉,全面推动国家完全统一的进程。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全面阐释了中国政府在新时代的对台政策,全面回应了外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有没有变、要不要变、求和还是求战的猜测,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白皮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对台方针,也突出了当前的时代特征,阐明瞭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定位和时空定位,而且重点突出“解决台湾问题”,而非“对台工作”。总的来看,第三份涉台《白皮书》,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系统展示,是新的时空条件下中国政府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总结、战略前瞻与政策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一、《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战略意义与基本立场
(一)《白皮书》重点突出解决台湾问题而非对台工作
首先,《白皮书》突出了当前的时代特征,阐明瞭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定位和时空定位。从历史定位而言,《白皮书》是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推动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和总体方略①。从时空定位而言,空间上是在“新时代”之下的两岸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强调指出:“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有利于引导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②“新时代”并非一个片面的、单一的时间节点,而是一段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历史进程。它不仅是时间坐标,也是空间坐标。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新时代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的主题词就是复兴,复兴中就必然包含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新时代是一段历史时期,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就是要在新时代,也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推进、实现。
其次,重点突出“解决台湾问题”,而非“对台工作”。这和过去尤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有很大不同,之前重点突出的是“和平发展”概念,对“统一”的描述着墨不多,这是为瞭解决当时的主要矛盾即反对“台独”。但进入新时代之后,我们明确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对标的所有工作是明确针对“解决台湾问题”,这和“对台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对台工作”不一定是“解决台湾问题”。
再者,突出了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这一点虽然大家在政策总体方略和大政方针中能够明确知道,但之前没有如此明确地提出过是党领导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白皮书》中明确提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可见,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对台大政方针的时代内涵极其丰富。
(二)《白皮书》全面回应外界关于大陆对台政策的猜测
《白皮书》全面阐释了中国政府在新时代的对台政策,立场鲜明、事实清楚、体系完整,在战略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看,一是宣示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历史法理和事实依据,明确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表达了捍卫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决心、信心和能力;二是表达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定力、耐力和能力,同时也表达了如果迫不得已,不排除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三是针对美国众议长佩洛西窜台以及民进党勾结外来势力造成台海危机,《白皮书》也向国际社会有理、有力、有节地给予反应;四是全面回应了外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有没有变、要不要变、是求和还是求战的猜测。
从历史意义来看,一是全面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二是为新时代做好对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三是总结了历史上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来龙去脉、重要场景、突出问题以及政策体系,讲明了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继承性和可行性;四是《白皮书》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为顺应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新形势指明了方向。
(三)《白皮书》彰显大陆对国家统一有足够耐心和战略定力
《白皮书》强调,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非和平方式将是不得已情况下做出的最后选择。《白皮书》再次重申这一底线,表明了大陆对和平统一的信心、决心和诚心。具体而言,一是和平统一是成本最低、民众伤害最小、台湾损失最少的第一选择,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对台工作中做出的选择,而且我们的对台政策也一直都是围绕和平统一去推进的。二是明确提到非和平方式是最后选择,并且阐释了非和平方式的打击对象是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这给广大台湾同胞吃了一颗“定心丸”。三是提到不给岛内“台独”势力留下任何空间,不给外来势力留下任何干涉中国内政的机会。
过去几十年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阻力,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都把和平统一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既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③中国共产党希望能够不采取战争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不希望兄弟之间操戈同室,不希望战火在中国人之间或是中国的土地上出现。能够用全面克制、非战争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是最好的选择,也是第一选择。同时,也要在发展中解决统一问题,在统一过程中推进发展。通过发展方式解决两岸之间在发展阶段、程度、水平上的差异,实现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事实上,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大陆40多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两岸之间综合实力对比更加悬殊,大陆优势更加稳固,台湾也越来越离不开大陆。
历史证明和平统一是正确道路,未来也将会更加进一步证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非常清楚统一初心和目的是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因此,一方面通过政策措施加以落实推进和平统一,另一方面也通过白皮书等政策工具向外部世界表达“中国共产党将以和平统一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选择”的庄重承诺。这一承诺不仅是针对大陆人民,也针对台湾民众和国际社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由“台独”势力挑衅、外来势力干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耐心用和平方式去解决台湾问题。
二、《白皮书》指明国家统一进程、“两制”台湾方案与融合发展路径
(一)国家统一进程进入到不断深化的融合发展阶段
《白皮书》指出,当前祖国统一进程进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明确提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中指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④同时,《白皮书》也提到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可见党和国家推动解决台湾问题的进程已进入一个非常深入的地步。
如何理解深入?一是融合深入,通过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⑤来推动两岸统一进程。融合对统一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民进党长期执政、不断“倚美谋独”“倚美抗陆”,导致两岸政治协商谈判无法进行的情况下。二是措施非常具体。在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不断加强打击遏制“台独”势力的力度,反对外来势力的干涉,通过这些具体工作的落实,逐步稳健地推进国家统一进程。中国大陆并没有因为进入新时代而刻意加速推进国家统一进程,《白皮书》也更加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定力和耐心。
(二)“两制”台湾方案“要约”会随着时代条件变化而改变
新的《白皮书》不再提“可保留军队”,以及“可有外事权”,但却首次对统一后的台湾国际空间作出了清晰勾勒。这些变动与时代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明确提出保留军队和外事权是在“两个寄希望”的时代。一是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因为当时是国民党执政,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因此也具备了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和双方谈判的任何可能。因此,大陆在此种情况下明确对台湾所关心的防卫问题和外事问题做出“要约”,完全可以理解、也合乎情理。二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里有必要从法理上对“台湾人民”做一个阐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是“所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⑥。因此,台湾人民是岛内支持祖国统一、支持和拥护社会主义以及支持民族复兴的爱国者。相反,主张“台独”的所谓“岛内民意”,不管人多人少,所形成的民调都不是“台湾人民”意志的表现。因此,对于“自己是否是中国人都打问号”的这批人,明显不在“寄希望”的行列。
“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是对统一后的安排,涉及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从内部治理来看,“可保留军队”等内部防卫问题需要进行统一安排。当前的民进党当局既没有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也没有接受“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显然不属于我们“寄希望”的台湾当局。随着时代条件变化,“要约”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进一步依靠外来势力挑衅两岸关系的底线,恐怕未来给予他们的空间还会进一步缩小。因此,台湾当局应该要思考如果不用和平统一方式来解决对台湾岛内有什么坏处。另外,从外部治理来看,虽然没有提及统一后台湾当局是否有外事权,但对统一后的国际空间进行了清晰勾勒。来自中央的这一授权,既封死了“台独”和外来势力干涉的空间,也给予了台湾地区和岛内民众非常充分的权利。
在此次的《白皮书》中,中央真诚地大力着墨“两制”台湾方案的基本设想、设计安排,清晰阐释统一之后的岛内安排,可见中国大陆在推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信心、决心和诚心,也非常明确地向台湾岛内民众指明了统一之后的出路。这个方案,根据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上的实践来看,需要坚持中央高度管治权和台湾地区高度自治权相结合的原则。若能和平统一,则需要坚持“一国两制”基本原则,即主权归中央,地方事权归台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更多理论上的想象和思考,为构建设计安排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