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城历史文化中寻精神印记
古北口是长城上著名关口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33年,日军进犯山海关,长城抗战爆发。古北口战役中,数万名官兵浴血奋战,抗击日寇,毙敌伤敌数千人,捍卫了民族尊严。
直径一米多的炮弹洞、大小不一的弹坑……如今,满目疮痍的将军楼仍诉说着这段惊心动魄的悲壮历史。长城脚下,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静静矗立,门上挽联为“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铁血精神”。
“面对强敌,不畏强暴,顽强坚韧,自强不息,这正是长城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多年来专注于长城文化保护及历史价值研究的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
长城横跨15个省区市,宛如一条巨龙,横亘于中国北方辽阔大地。世代劳动人民凭借血肉之躯,在崇山峻岭、荒漠戈壁等交通闭塞、环境恶劣之地修筑长城,历经艰险,最终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在山岭间一步步攀爬石阶,抚摸厚重坚实的砖墙,眺望雄浑长城,总感慨于建筑者们的智慧与伟力。即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长城的保护修缮依然不易。在一些地势险峻的长城段,修缮所需城砖往往只能依靠最原始的骡驮、肩扛方式搬运上山。
“在物质匮乏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就是凭借人力去进行这项浩大工程,不断奋起和抗争,这才筑就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董耀会说,“这背后就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精神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