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多家港媒吁港府应主导安老问题
中评社香港5月17日电(记者 梁帆)第五波疫情下,安老院和残疾院舍沦为重灾区,这一惨痛教训应成为特区政府改善安老服务的重要推动力。《2022年院舍法例(杂项修订)条例草案》将于本月25日提交立法会首读。多家港媒发表社评指出,改善安老服务的关键在于政府必须展现更多的承担,唯有突破“大市场、小政府”的惯性思维,改变安老院舍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局面,才能标本兼治,达到“老有所养”的目标。
文汇报社评表示,本港院舍过往质素参差不齐,部分人均面积细小、人手不足、设施欠缺,未能对院友提供好的保障和服务,这些不足在第五波疫情中显露无遗。本港人口正加速老化,社会对安老院舍的需求将会急增。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人选李家超的政纲重视关怀安老,期待新一届政府落实好新法例,让港人老有所养。
文汇报社评指出,人口老化,但香港寸金尺土,令安老院舍整体环境一直未如理想。在第五波疫情中,安老院舍就成为疫情冲击的重灾区,约半数重症、死亡个案来自安老院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院舍居住环境狭窄、卫生设备不足、照顾人手不足等原因,导致疫情在院舍内快速传播,付出了血的代价。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定措施改善院舍设备,紧急从内地引进护理员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但痛定思痛,长远而言还是要通过修例,推动院舍管理规范化。
大公报发表社评认为,由于政府资助的安老院舍少得可怜,大部分长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入住私营院舍。根据法例,每个安老宿位不能低于6.5平方米。但事实上,这个“最低标准”往往就是“最高标准”,局促的空间衍生很多问题,如个人私隐得不到保障、引发矛盾等。第五波疫情期间,本港逾九成安老院舍沦陷,一半新冠死者来自安老院舍,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空间狭窄成为播疫的温床。私营院舍的服务质素更是不敢恭维。这些年来,长者在院舍被欺凌、虐待事件层出不穷,但由于现时私营院舍都是公司注册,出了问题责任人“不必上身”,可轻易逍遥法外,换一个名堂继续经营。一些恶名昭彰的私营院舍,更是屡罚不改。
大公报社评强调,安老问题并非一下子可以解决,但只要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关怀,以同建共融社会为目标,就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法。修例大方向无疑正确,但尚未触及今后是否维持私营院舍主导的根本性问题。在“大市场、小政府”的传统思维下,安老服务主要由私营机构提供,但事实早已证明市场非万灵。本港医疗一直以公营主导,确保基层得到最基本的服务,房屋政策近年也改弦更张,新建公屋比例超过私楼。在安老院舍服务方面是否也应该引入新思维,以公营院舍为主,私营服务为辅。
明报社评亦提到,新政府组班知人善任,一要志同道合,二要讲专业,三要敢硬碰,四要接地气。香港提升竞争力,问责班子很多岗位,都需要专业知识,以发展创新科技为例,主事者必须深谙世界趋势,了解本地需要,识见视野非常重要。当然,单是熟悉专业不等于有能力,倘若做起事来总是避重就轻、畏事避难,起用这些人不会增加政府战斗力和执行力。问责官员决策处事,不能闭门造车,考虑问题必须接地气、顾民情。第五波疫情期间,政府多方面应对都很差,安老院舍爆疫呼天不应叫地不闻,染疫长者要在医院外餐风饮露,正是当局做事不接地气、不察民苦的例子,必须引以为鉴。
中评社香港5月17日电(记者 梁帆)第五波疫情下,安老院和残疾院舍沦为重灾区,这一惨痛教训应成为特区政府改善安老服务的重要推动力。《2022年院舍法例(杂项修订)条例草案》将于本月25日提交立法会首读。多家港媒发表社评指出,改善安老服务的关键在于政府必须展现更多的承担,唯有突破“大市场、小政府”的惯性思维,改变安老院舍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局面,才能标本兼治,达到“老有所养”的目标。
文汇报社评表示,本港院舍过往质素参差不齐,部分人均面积细小、人手不足、设施欠缺,未能对院友提供好的保障和服务,这些不足在第五波疫情中显露无遗。本港人口正加速老化,社会对安老院舍的需求将会急增。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人选李家超的政纲重视关怀安老,期待新一届政府落实好新法例,让港人老有所养。
文汇报社评指出,人口老化,但香港寸金尺土,令安老院舍整体环境一直未如理想。在第五波疫情中,安老院舍就成为疫情冲击的重灾区,约半数重症、死亡个案来自安老院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院舍居住环境狭窄、卫生设备不足、照顾人手不足等原因,导致疫情在院舍内快速传播,付出了血的代价。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定措施改善院舍设备,紧急从内地引进护理员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但痛定思痛,长远而言还是要通过修例,推动院舍管理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