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发力破解融资难题

  中评社北京12月13日电/据经济日报报导,要让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与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8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民企融资还差什么

  经过各方的长期努力,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4.8万亿元,同比多增9754亿元;民营企业贷款新增6.7万亿元,同比多增6836亿元。

  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仍存堵点。这其中既有共性问题,如短贷长用、信用评价难、融资担保难等,也有个性问题,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其金融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短贷长用,就是企业把短期限的贷款用在了长期限的生产与周转中,期限错配了,这不仅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对银行风险控制造成较大压力。”《经济日报》记者日前在广西调研采访时,多家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均表示,“短贷长用”是当前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此外,融资担保仍存难点。以广西柳州市螺蛳粉产业为例。该产业链上的经营主体基本属于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普遍无资产或轻资产,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加之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的生产、销售数据无法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获取,数据的真实性也难以被核查。这些因素引发了一个问题——企业较难通过自身资产担保的方式获得银行信贷资金。

  除了共性问题,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还面临一些个性化难题。“民营企业的群体数量庞大,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也具有较大差异性。”中国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张锋说,为了满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成长各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该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已落地了一批创新产品。

  据介绍,针对民营企业信用评价难问题,工商银行立足“国家级高新区创新积分评价体系”创新推出“积分贷”,把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信用有效连接起来。针对缺乏资产、研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工行已落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贷”,变“知识流”为“现金流”;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确权难”问题,运用物联网技术,探索数据化订单融资,降低对核心企业的依赖。

  加大信贷资源投入

  此次《通知》明确了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目标和重点。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

  “今年年初,工商银行明确将2023年作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年’,提出了年度民营企业贷款、有贷户增长等服务目标,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考评体系,不断提升民营企业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强化正向激励和引导。”张锋说,工商银行改革了授权机制,将民营企业的业务审批权限更多下沉至二级分行,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效率。截至2023年10月末,工商银行民营企业融资总量超6万亿元,其中,民营普惠贷款近2万亿元,较年初增幅近40%。

  《通知》还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健全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和产品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满足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合理金融需求,优化信贷结构。

  “广东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省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强引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此,该局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助力民营企业技术突围。一方面,对高科技产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另一方面,探索科技企业专属信贷模式。

  “推动辖内银行机构拓宽担保方式,探索开展预付款、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等权利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让民营企业的无形资产具备造血能力。”上述负责人说,此外,持续推进知识产权线上质押融资试点,实现辖内20个地市线上质押登记全覆盖。

  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也是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重要举措。“截至2023年9月末,螺蛳粉企业首贷金额1.22亿元,占比新增贷款33.5%,投放信用贷款4.04亿元,占比螺蛳粉全产业链贷款31.7%。”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柳州监管分局普惠金融科科长彭欢喜说,为了提高螺蛳粉产业的信用贷、首贷占比,柳州监管分局以“互联网+税务+金融”模式为基础,发挥纳税信用信息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解决螺蛳粉企业的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