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香港立法会热议粤港澳大湾区
中评社香港5月14日电(记者 卢哲)随着香港疫情逐步稳定,香港特区立法会也恢复实体办公,展开日常工作。笔者仔细观察近期议员提出的质询议题,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内地联系”的各项议题,成为立法会讨论的关键词之一,相关探讨亦从宏观的政策解读,逐渐深入到各行业的具体细节操作。
在本周的立法会大会上,议员郭玲丽提问关注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和发展事业的具体情况,并跟进港府二○二○年《施政报告》中宣布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的进展,并督促政府完善计划。
议员陆瀚民则提问创新及科技局,想要了解因应国务院于今年一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数字经济到二○二五年迈向全面扩展期的目标,以及在顾及“经济安全”和“科技安全”这两个国家安全领域的前提下,政府会否制订发展香港数字经济的蓝图,令香港的数字经济能稳健发展,并令香港达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目标。
议员黄俊硕聚焦大湾区的会计师行业现状。2021年9月,粤港澳三地的会计师协会及15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代表,签署了《粤港澳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协议》。根据《协议》框架,三地的签约成员将着重围绕加强信息共享、推进合作便利、组织人员交流、聚焦业务拓展、深化技术协作这五个方面全面加强合作,共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黄俊硕就此跟进政府是否因应《协议》制订短、中、长期的计划,以加强三地会计界人才的交流及培训;同时亦关注政府如何协助本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拓展内地业务。
实际上,早在立法会4月底恢复实体大会的头几场会议上,就有议员提出有关大湾区的议题。议员林智远跟进了香港与内地证券市场的协作近况,包括关注政府是否有研究港交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或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结盟的可能性;是否有计划扩大上海与香港股票交易的互联互通机制(简称沪港通)和深圳与香港股票交易的互联互通机制(简称深港通)的每日额度等。
议员李惟宏则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的具体情况,提问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关于港府与内地监管当局探讨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理财通)的措施的具体进展,包括理财通启动至今的效果;政府有否与内地监管当局商讨,将非银行机构(例如证券商、基金公司及持牌法团)纳入成为可参与理财通的机构;以及政府是否考虑因应疫情所限,让在港的“北向通”投资者在香港开户。
对于议员质询,总体来说,政府各部门都有相对详尽的数据回复。例如,就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就业的情况,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介绍,“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设有2000个名额,共接获417间企业提供约3500个职位空缺,创科及非创科职位约各占一半。毕业生提交超过20000份求职申请,但当局只接获企业就聘用1100名毕业生提交津贴申请。现时该计划下受聘的1100名毕业生已经全部入职,有关计划的评估预计会在今年内完成。
罗致光指出,截至2022年2月底,该计划内约八成半入职者已到内地展开工作;其余一成半主要担任创科职位,按该计划规定,他们须派驻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各约6至12个月,故部分现时仍在香港工作。
政府还公布,除上述计划外,民政事务局在支援青年在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创新创业方面已推出两项资助计划,分别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创业计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体验计划),为青年提供创业支援和孵化服务。
据笔者观察,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以来,香港各界确实在逐步认识及研究相关政策,并在积极寻找及探讨能够抓住发展机会的方式。现时香港达成共识的是,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差异”的格局,在“一国两制”框架内凝聚共识,合作共赢的同时,香港要发挥好金融、法律、航运、教育医疗、贸易等方面及城市发展高度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优势。
随着大湾区概念的逐步普及、深入,香港各行业对政策的理解也愈发成熟,因此议员在与政府的沟通中,质询及提问也越来越具体化、细节化、需求化。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也相应详细,可以看出具体工作确实有在逐步落实。现时最受各专业领域人士关注、港人北上大湾区拓展的行业主要以医疗、法律及会计师为主,行业的两地相关政策、措施、交流、对接、专业资格互认等方面,都已有具体、明显的进展,相信之后会逐步优化、改善、扩大及恒常化。
其中最受关注的主题,则要属如何用各种政策及措施,吸引香港年轻人主动融入大湾区、抓住国家发展机遇。这既是香港“青年向上流”的主要议题之一,又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点之一。议员及政府都在为持续推动更多青年融入及贡献大湾区创造条件。
笔者认为,大湾区为香港发挥新优势,提供新平台。如何发挥香港之所长、贡献国家之所需,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勇于探索积极尝试。而目前香港立法会内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则是一种好的趋势的展现。
中评社香港5月14日电(记者 卢哲)随着香港疫情逐步稳定,香港特区立法会也恢复实体办公,展开日常工作。笔者仔细观察近期议员提出的质询议题,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内地联系”的各项议题,成为立法会讨论的关键词之一,相关探讨亦从宏观的政策解读,逐渐深入到各行业的具体细节操作。
在本周的立法会大会上,议员郭玲丽提问关注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和发展事业的具体情况,并跟进港府二○二○年《施政报告》中宣布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的进展,并督促政府完善计划。
议员陆瀚民则提问创新及科技局,想要了解因应国务院于今年一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数字经济到二○二五年迈向全面扩展期的目标,以及在顾及“经济安全”和“科技安全”这两个国家安全领域的前提下,政府会否制订发展香港数字经济的蓝图,令香港的数字经济能稳健发展,并令香港达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目标。
议员黄俊硕聚焦大湾区的会计师行业现状。2021年9月,粤港澳三地的会计师协会及15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代表,签署了《粤港澳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协议》。根据《协议》框架,三地的签约成员将着重围绕加强信息共享、推进合作便利、组织人员交流、聚焦业务拓展、深化技术协作这五个方面全面加强合作,共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黄俊硕就此跟进政府是否因应《协议》制订短、中、长期的计划,以加强三地会计界人才的交流及培训;同时亦关注政府如何协助本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拓展内地业务。
实际上,早在立法会4月底恢复实体大会的头几场会议上,就有议员提出有关大湾区的议题。议员林智远跟进了香港与内地证券市场的协作近况,包括关注政府是否有研究港交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或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结盟的可能性;是否有计划扩大上海与香港股票交易的互联互通机制(简称沪港通)和深圳与香港股票交易的互联互通机制(简称深港通)的每日额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