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青年论坛:郭至君论香港助中国式现代化

中评智库第十三届青年论坛线上合影(会议截图)

  中评社香港12月28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今年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元年,也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第25年。此前,香港顺利完成了第三场选举、完成了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组班,习近平主席也在今年7月1日访问了香港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社会各层面都切实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2月20日下午,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在香港举办了第十三届中评青年论坛,以“爱国者治港”元年之面面观为主题邀请到多位中评青年各抒己见。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结合其自身经历,谈及她在港发展近十年所认识到的香港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对香港之后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首先,郭至君认为,香港是国家对外不可替代的门户和联通国内国际的桥梁,我们对此应有充分认知。

  郭至君表示,新冠疫情笼罩人类已经快三年,随着病毒威力的减弱和免疫屏障的构筑,香港的对外活动开始显着增多,“香港声音”、“香港故事”重新站上国际舞台,“香港回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特别是特首李家超11月份的曼谷APEC首秀,更是得到了香港市民的正面评价,也可以看出,新一届特区政府积极联通国际、维护和促进香港独特地位的正面形象。此前,有一些声音质疑香港的国际地位与功能可能会被其他城市或国家替代,但事实上,从最新的国际各类排名我们清楚知道,香港即使在疫情之下也仍然具有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发言(中评社 段晓鲁摄)

  郭至君说,例如,在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新发布的《2022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排名从去年全球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在其四个竞争力因素中,香港继续在“政府效率”和“营商效率”取得良好的排名,在“经济表现”和“基础建设”的排名亦有所上升。在子因素方面,香港在“商业法规”继续排名在全球第一位,在“公共财政”、“税务政策”以及“国际投资”亦位于全球前三名。英国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最新的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香港的总排名在全球119个各类金融中心之中位列第四,在金融业发展水准的排名更跃升四位。报告也指出,与其他主要金融中心金融从业员对所属城市的展望相比,香港从业员对本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竞争力最为充满信心。另外,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此前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香港紧随日本位列第十四名。种种最新资料都在告诉我们,国际社会是肯定香港作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的。

  另外,郭至君说,《香港基本法》授予香港多条国际协议,因此香港能够以“中国香港”的名义,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成员,或以中央人民政府和有关组织所允许的身份参加了各类国际组织;香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组织签署了许多双边协定;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香港设有领馆或官方机构,等等。这正是因为具有“一国两制”下的制度优势,香港的竞争力才得以稳步提升。作为中国的南大门,自开埠以来,香港始终以自由开放的姿态,在中华民族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位置的过程中,发挥特殊而重要的桥梁作用,起到了任何其他中国城市都不可能起到的历史作用。现在,香港仍然是一个连接中西的枢纽,也是辐射整个亚洲的核心城市。因此,香港的核心优势在于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它是国家对外不可替代的门户和联通国内、国际的桥梁,这一点无可否认,我们也应该对香港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充分认知。

香港会场(中评社图片)

  第二,郭至君认为,内地与国际并非二元对立,香港须跳出选择陷阱。

  郭至君指出,近几年,香港社会出现了一种本土主义,将内地和香港放了在对立面。这种狭隘的本土主义将内地与国际的关系描述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令不少港人误以为香港好像只能在两者之一“选边站”,亲内地便要远国际,与内地保持密切关系便要放弃国际关系,与世界断绝。特别是新冠疫情袭来之后,国际之间的交流往来骤然减少,加上国际形势的丕变,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更加严重,尤其是在中美角力的大格局下,香港夹在中间,更加深了一些港人“二选一”的观念。“但实际上,作为在内地与香港两个地方成长起来、与欧美也有一定接触的我来说,坚定地认为内地与国际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香港不能在非此即彼的逻辑陷阱中沉沦,反而应该在内地与国际之间发挥它无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尤其是沟通、联通、融通的作用。”她说。

  郭至君说,香港有着相当独特的历史背景,回归之后,香港不断在寻找身份认同,而在欠缺历史感的情况下,一些香港人接受了西方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描绘为“民主VS极权”的论述,用二元对立的思维认定香港要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做选择。但究其根本,香港从来不需要在二元对立上作抉择,因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是无法动摇的事实,而且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利益高度绑定,国家好,香港才会更好。关键在于,国家是秉持改革开放路线的,愿意与西方交流接触。因此她认为,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虽然存在激烈竞争,但是合作是不可否认的大方向。香港需要发挥其特殊地位,成为中西方之间沟通交流的缓冲带、接触带,过去能够这样做,今后更需做得好。   例如,在上市公司审计问题方面,中美今年8月签署了审计监管合作协定,皆同意让美国的审计人员在香港翻查中国企业的审计底稿,这就充分反映了香港在中美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依然存在。再者,国家提出了设立国际调解院的重大构想,更宣布将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设立于香港,以顺应国际社会对争议调解的大量需求。此举彰显出香港难以替代的法治优势获得了国家高度的认可与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世界对香港司法制度的肯定。如上例子皆证明,香港可以利用好其独特历史背景,穿梭于内地与国际之间,发挥中西战略缓冲区、接触区应有的力量。

  第三,郭至君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香港大有可为,需牢牢把握机遇。

  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明确的解释和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而香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节点城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平台和重要通道。实际上,近几年中央对香港发展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一直在凸显,无论是表明要完善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机制,还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亦或是“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香港在许多范畴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都说明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郭至君认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辽阔征程中,香港大有可为,需要牢牢把握机会。   郭至君说,首先,香港应充分认识自身所长,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我们应有充分认知,祗有这样,才能以‘香港所长’对接‘国家所需’。其次,香港要在促进中外各方面交流方面发挥桥梁或者纽带的作用,及时总结香港发展百余年来在中西交流碰撞中和谐共生的经验,在打造中国特色的软实力过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香港智慧”。再次,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同胞都应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找准香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巩固优势,积极创新,不断提升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一句话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与香港的未来密不可分,休戚与共,香港可以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构建过程,壮大自己,重构价值,发挥历史作用。郭至君相信,香港可以为自己注入更强大、更新颖的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更可以为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独特贡献。

  参加此次论坛的与会者还有: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分析师、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社主任记者、采访部副主任张爽,中评社主任记者、港澳部副主任卢哲,中评社主任记者、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海涵。此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主持。

中评智库第十三届青年论坛线上合影(会议截图)

  中评社香港12月28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今年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元年,也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第25年。此前,香港顺利完成了第三场选举、完成了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组班,习近平主席也在今年7月1日访问了香港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社会各层面都切实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2月20日下午,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在香港举办了第十三届中评青年论坛,以“爱国者治港”元年之面面观为主题邀请到多位中评青年各抒己见。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结合其自身经历,谈及她在港发展近十年所认识到的香港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对香港之后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首先,郭至君认为,香港是国家对外不可替代的门户和联通国内国际的桥梁,我们对此应有充分认知。

  郭至君表示,新冠疫情笼罩人类已经快三年,随着病毒威力的减弱和免疫屏障的构筑,香港的对外活动开始显着增多,“香港声音”、“香港故事”重新站上国际舞台,“香港回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特别是特首李家超11月份的曼谷APEC首秀,更是得到了香港市民的正面评价,也可以看出,新一届特区政府积极联通国际、维护和促进香港独特地位的正面形象。此前,有一些声音质疑香港的国际地位与功能可能会被其他城市或国家替代,但事实上,从最新的国际各类排名我们清楚知道,香港即使在疫情之下也仍然具有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