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青年论坛:海涵论香港需新质政治文化

海涵(视频会议截图)

  中评社北京12月27日电(中评社报导组)日前,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港举行,论坛主题为“‘爱国者治港’元年之面面观”。中评社主任记者海涵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享了其对香港文化教育拨乱反正的观察与思考。她表示,今年是“爱国者治港元年”,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我们更当认识到香港需要一种不同以往的政治文化,这是“一国两制”进入下半程的题中应有之义。香港已经从政府、学校、社会等层面开启了对文化教育的拨乱反正,试图推动香港社会政治文化走向新气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所依赖的几个主要媒介并非是孤立的,而应当被视为有机的整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联动发挥作用。因此,香港未来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拨乱反正,在具体手段方面应当遵循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原则,全盘布局、软硬兼施,联动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大众媒介、社会政治组织等各方力量,相互配合,以达成目标。

  海涵说,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这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香港取得了耀眼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必须看到,自回归以来,香港爆发了多次“示威游行”活动。2019年的“修例风波”令香港整座城市几乎瘫痪,面临自1997年以来最严峻的局面。在这场风波中,青年参与者众,令人忧心。2020年,中央因应乱局,以雷霆手段通过香港国安法,国安法落地两年有余,以法治手段保障了香港社会的稳定,令香港社会重回正轨。尘埃落定时刻,我们有必要深思香港过往社会乱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海涵表示,当前舆论界的普遍看法是,香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国家认同感的缺失是引发香港社会动荡的根源所在。而国家认同感的塑造则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由此,文化教育的拨乱反正成为香港新的时代课题。

与会者线上合影(视频截图)

  她续指,历史上,中西方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各种政治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中国古代的韩非就认为“凡治天下,心因民情”,法国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鸠则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详细分析了一个群体的“普遍精神”“道德和习俗”对该群体政治生活的影响。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特定政治体系中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都带有自己的特点,这不仅仅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结构,还受到该体系内社会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种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就是政治文化。

  海涵表示,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与整个政治体系内其他层面的变化相比,政治文化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情况在香港社会表现得尤为典型。1997年后,香港虽然已经回到祖国怀抱,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但是滥觞于英治时期的“香港本土意识”依然是香港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这种意识又经由经济社会的双重压力、西方干预势力的煽动得以加剧,遂越演越烈,危及社会安定。   海涵认为,一种新质的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通常是十分缓慢和复杂的,这也意味着香港文化教育的拨乱反正并非易事,但是困难并不能阻碍前进的步伐。今年是“爱国者治港元年”,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我们更当认识到香港需要一种不同以往的政治文化,这是“一国两制”进入下半程的题中应有之义。近两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为此做出诸多努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学校课程。课程改革是教育的根本,关系到到香港下一代的成长。近两年来,香港在课程方面的改革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其一,通识教育科的改革。2021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宣布,优化高中4个核心科目的课程,其中通识教育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和“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3大主题组成,前两者均涉及国情教育,占课时及内容的2/3。其二,2021年初,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向全港学校发出通告,新编订了《香港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框架》,要求在中小学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后续又陆续出台多份相关指引性文件。其三,2021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向全港中小学发出通函,公布《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试行版),鼓励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力度培育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并强调应从小加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其四,此前,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还公布了初中中国历史新课程大纲,相关出版社开始据此修改教师用书,指导教师准确教授历史。此外,香港多所高校也开始大力推行国安教育,新增国安必修课程,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安全的理解。   二、把控教师资质。在教师资格把关方面,新一届特区政府极为重视。《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公布,由2023/2024学年起,教师基本法测试的要求将扩展至所有直接资助计划学校及参加幼稚园教育计划的幼稚园,而测试内容会涵盖基本法及香港国安法。除常额教师外,以现金津贴聘请的新聘教师亦须通过测试;有关要求适用于教师职系的所有职级,包括校长。所有公帑资助学校须在2022/23学年完结前完成教育局主办的国家安全教育到校教师工作坊。视乎内地恢复免检疫通关,所有公帑资助学校新入职教师及公营学校拟晋升教师须参加内地学习团。此外,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港区政府也就家长国安教育推出有关举措。《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公布,由2022/23学年起,所有公帑资助学校须为家长举办至少一项与国民教育相关的活动。

  三、广推社会宣教。新一届特区政府多措并举,联动各部门推广社会面的国民教育。《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公布,继续深化《香港国安法》网上虚拟展览的内容,并加强推广有关展览。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宣传教育,将集中就三个主题,更广泛善用网上平台、推出大型宣传活动、制作电视节目。香港电台继续贯彻执行《香港电台约章》,包括提供更多不同类型节目,加深市民对国家及“一国两制”实践情况的认识,培养家国情怀。通过纪律部队齐推广国民教育,成立“保安局青少年制服团队领袖论坛”,让各纪律及辅助部队青少年制服团队的出色队员,就加强青年人国民身分认同和国安意识等议题向保安局出谋献策。

  四、促进两地交流。除了在人员方面的沟通交流之外,香港同内地在影视、体育、航天、文化等多纬度展开交流,有助提升正能量在香港社会的传播。在影视方面,诸如《觉醒年代》等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在香港播出并受到民众欢迎。内地奥运健儿访港的传统仍在继续,他们与香港各界进行广泛互动,回报香港同胞支持,共享中华儿女荣耀。值得一提的还有航天员访港,权威航天专家和航天员多次到香港讲学、办展,与香港市民零距离接触,积极展示航天累累硕果。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建立起来后,每一次天地对话都会把香港作为对话首选地,这让香港青少年倍感亲切。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于今年7月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故宫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化香港之间的创造性结合,是内地与香港文化文物合作的里程碑事件,是香港与内地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实践。   海涵表示,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香港已经从政府、学校、社会等层面开启了对文化教育的拨乱反正,试图推动香港社会政治文化走向新气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或是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政治体系中,政治社会化通过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社会政治组织等媒介使政治文化从家长传递给子女、从教师传递给学生、从社会团体传递给个人、从政治机构传递给政治体系的成员,从而实现了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和人际传递。

  她指出,从香港在文化教育领域采取的种种改革举措来看,以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为主的学校教育改革是特区政府发力的重点。这并不难理解,学校是儿童脱离家庭后进入的第一个专门社会化机构,学校教育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与之相应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历来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最容易用“有形之手”进行调适的领域。所以,特区政府在学校教育领域实施刮骨疗毒的有力改革举措,是对香港文化教育进行系统性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重要一步。

  海涵表示,除学校教育的改革之外,还要看到,特区政府也充分利用了家庭、大众传播媒介、社会政治组织等其他政治社会化媒介推进新质政治文化的形成,比如,对家长的国安教育,利用媒体、影视节目、展出等进行社会面国民教育,完善选举制度后的首次行政长官选举等,这些都提供了很好的政治社会化范式。   海涵认为,政治社会化所依赖的几个主要媒介并非是孤立的,而应当被视为有机的整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联动发挥作用。因此,香港未来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拨乱反正,在具体手段方面应当遵循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原则,全盘布局、软硬兼施,联动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大众媒介、社会政治组织等各方力量,相互配合,以达成目标。

  她表示,在内容方面,未来香港文化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应聚焦以下几点:其一,重视历史教育的根基作用。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过:“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的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其二,要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思考文化教育改革的方向。香港的未来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时空格局的演变让香港青年一代必须要承担起“维护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促进两地协同发展”的时代重任。其三,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要立足香港实际。香港处于中西之间,国际化程度相当高,这是香港的特色也是优势,教育文化领域的改革也必须建立在这一底色之上。

  海涵指出,对文化教育进行拨乱反正于香港而言意义重大,其一,有助于从根本上塑造香港民众的国家认同,促进“人心回归”的实现;其二,有助于培养爱国爱港人才,壮大爱国者治港力量;其三,有助于使近两年来中央健全“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系列治理改革入脑入心,保障“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其四,有助于填充与弥合香港内部的分歧鸿沟,促进香港社会的和谐稳定;其五,有助于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因此,对于香港文化教育的拨乱反正应该走深、走实,为香港的美好未来塑造天清气朗的政治文化氛围。

  参加此次论坛的中评青年还有: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分析师、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社主任记者、采访部副主任张爽、中评社主任记者、港澳部副主任卢哲。此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主持。

海涵(视频会议截图)

  中评社北京12月27日电(中评社报导组)日前,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港举行,论坛主题为“‘爱国者治港’元年之面面观”。中评社主任记者海涵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享了其对香港文化教育拨乱反正的观察与思考。她表示,今年是“爱国者治港元年”,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我们更当认识到香港需要一种不同以往的政治文化,这是“一国两制”进入下半程的题中应有之义。香港已经从政府、学校、社会等层面开启了对文化教育的拨乱反正,试图推动香港社会政治文化走向新气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所依赖的几个主要媒介并非是孤立的,而应当被视为有机的整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联动发挥作用。因此,香港未来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拨乱反正,在具体手段方面应当遵循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原则,全盘布局、软硬兼施,联动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大众媒介、社会政治组织等各方力量,相互配合,以达成目标。

  海涵说,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这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香港取得了耀眼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必须看到,自回归以来,香港爆发了多次“示威游行”活动。2019年的“修例风波”令香港整座城市几乎瘫痪,面临自1997年以来最严峻的局面。在这场风波中,青年参与者众,令人忧心。2020年,中央因应乱局,以雷霆手段通过香港国安法,国安法落地两年有余,以法治手段保障了香港社会的稳定,令香港社会重回正轨。尘埃落定时刻,我们有必要深思香港过往社会乱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海涵表示,当前舆论界的普遍看法是,香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国家认同感的缺失是引发香港社会动荡的根源所在。而国家认同感的塑造则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由此,文化教育的拨乱反正成为香港新的时代课题。

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