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展民族乐器产业 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中评社北京12月4日电/据人民网报导,时而低沉悠扬、时而清脆明亮,乐声不时从古色古香的庭院传出,琴、筝、阮、琵琶等招幌沿着青瓦白墙的村居排开。

  这里是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这个仅有105户的豫东小村,有90户生产民族乐器及配套产品,产品涵盖20个品种、30多个系列,年产值达1.2亿元。

  “我干这一行30多年了,以前给人打工,10年前有了自家创业的想法。”墨武琴坊经营者徐雨顺告诉记者,“当时村里有一半家庭制作民族乐器,大家都看好兰考的民族乐器产业。”

  上世纪60年代,兰考县干部群众查风口、追沙源,找到了栽种泡桐这一治沙良方。如今,告别风沙之苦的兰考,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千顷泡桐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徐场村村委会主任徐永顺介绍,80年代,村民带着泡桐制成的风箱到外地售卖,因鼓风时声音脆亮,吸引了上海民族乐器厂专家的注意。凭借透音性能好、共鸣程度高、抗热耐腐力强等优点,泡桐被认为是制作民族乐器的上佳材料。从此,徐场村的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壮大起来,越来越多村民由木匠转身成为琴匠。

  有经验、有资源、有市场,还得有帮手。徐雨顺想到了在外地学习音乐的儿子,就劝他回来一起干。“孩子起初不太愿意。别的不讲,农村给人的印象,就是环境条件差。像家门口这条路,以前一到雨天,净是灌满泥水的车轱辘印,出趟门两腿都是泥,怎么能留住人?”徐雨顺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兰考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农村改厕、硬化、排水、绿化、坑塘治理、美丽庭院建设等为重点,新建改建“四好农村路”122公里,集中整治150个村庄坑塘,提升改造14处污水处理厂,造林绿化2.32万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