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举行大屠杀死难者家祭 幸存者仅剩38位

  中评社北京12月3日电/“我又来看你们了,我岁数大了,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来给你们献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94岁的幸存者夏淑琴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

  新华社报导,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12月3日正式启动。一大早,幸存者夏淑琴、刘民生、艾义英带着家人们赶到纪念馆。面向“哭墙”,他们鞠躬、献花、默哀,祭奠在86年前遇难的亲人和同胞。

  “哭墙”,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角。1995年刚设立时,长43米,高3.5米,刻有3000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姓名。28年来,“哭墙”经历数次增刻,姓名增至10665个,长度也增加了约一倍。

  这面墙是30万遇难同胞共同的墓碑,10665个名字是他们共同的碑文。

  “王成家,24岁,在大方巷难民区被日军枪杀;汪有忠,39岁,在安德门被日军刺杀……”“哭墙”旁,两名学生代表诵读部分遇难同胞的姓名、遇难年龄、遇难地点和遇难方式。

  其中一位诵读代表、南京传媒学院学生晏子豪还在纪念馆担任志愿讲解员。他说:“诵读这些内容时,联想到纪念馆展厅中的历史照片,更能深刻感受到这段历史的惨痛。86年前,他们也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幸存者夏淑琴很快就找到了“哭墙”上7位家人的姓名。老人虽不识字,但家里人的名字一笔一划都记得。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家中9口人有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她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