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青年论坛:张爽论大湾区与香港新局面
中评社北京12月25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国评论通讯社主任记者张爽在第十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迄今已近四年。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今年是“爱国者治港”的元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香港而言,既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机会,也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好机遇,更可为服务国家建设发挥作用。香港政府应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会,实现香港的产业转型升级,用高质量的发展开创“爱国者治港”的新局面。
张爽认为,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以下三方面意义:
第一,开拓“一国两制”的意义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仅仅是将区域内各城市的生产要素集约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横跨“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新实践,找到新时代“一国两制”的破题妙招,为“一国两制”创造新的内涵。
第二,开创“爱国者治港”的新局面。香港的经济命脉长期被房地产、金融业把持,2019年香港出现修例风波的深层次原因就是高房价造成的社会撕裂、年轻人因看不到发展的希望而选择与城市“揽炒”。“爱国者治港”的目标不仅仅是让香港社会安定下来,更要用高质量的发展带动香港向上走,给广大香港民众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如此,“爱国者治港”才会得到港人真心的拥护。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提供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良机。
第三,实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自然过渡。香港若能通过大湾区建设自然地与其他湾区城市融为一体,港人也会自然获得“湾区人”的身份认同,“一国两制”于香港而言可发挥“用”的功效,仍是香港最大的优势和标签,可以在湾区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一国两制”50年变与不变的争论也可休矣;湾区内的内地城市也能够在与香港的交流互动中提升对外开放水准。两地向彼此靠近,利益一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自动消弭,形成一个整体。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级发展战略,肩负着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探路的使命: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发展与资源的矛盾祗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解决;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需要一个领头羊。香港通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能服务国家所需,获得新时代的新定位。
张爽表示,香港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而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第一,香港应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良机。张爽表示,回归以来,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产业链条短、容纳就业人口少的产业始终占据着香港支柱产业的地位。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既得利益阶层霸占社会资源、转型决心不坚定等因素,香港错过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几次尝试发展科创产业都没有成功。而“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鲜明的标签,湾区城市自带创新基因,例如深圳有腾讯、华为等实力雄厚的科技公司,东莞的制造业发达。香港自身拥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科研能力强,能够为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发达的金融业可以提供资本支持。通过与湾区其他城市合作,相信香港能够顺利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在湾区建设的初期,香港与其他湾区城市应鼓励市场主体多多进行探索,坚持“实践先行、立法在后”原则。正如“一国两制”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制度创新,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之路也无样本可参照。与其中央事无巨细地进行顶层设计,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横跨“两制”的特殊存在,自下而上地生长更能优化资源配置、更有机会创造出“奇迹”。
张爽指出,这一探索式的发展方式对于大湾区内的城市来说并不陌生,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被设立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在其后的四十年中,深圳抓住机遇突飞猛进地发展,从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化创新大都市,在新时代更是荣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殊荣,自我创造了“经济特区”的内涵。而与深圳同时成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则没有抓住自我生长的机会,被甩下了高速发展的列车。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只提供了框架和发展目标,具体细节还需区域内城市自己填充、创造、推动。“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香港与其他湾区城市应该树立“实践在先,立法在后”的观念,让湾区内多个市场主体自己“踩”出一条路,例如湾区内城市在某一项业务的合作上需要更多政策便利,当类似的诉求越来越多,各城市的政府经考察、协商后认为可以放宽限制,于是就可以出台新政策。这样形成的融合是自然、自发、自觉的,既有实际意义,两地民众的心理接受度也更高。
第四,香港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扮演好超级联系人角色。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三大中心,拥有完善的法治、自由发达的营商环境和独特的国际地位。这些优势既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也可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深化。
第五,香港与其他湾区城市之间应打破“谁服务谁”的思维模式,而是将彼此视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湾区建设的意义和成功的关键是人员、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交融,世界上其他湾区的经验也证明,湾区内城市融合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湾区内城市定位各不相同,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宜放大,更应形成“共荣共享”的氛围。祗有每个城市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大湾区的发展才会更快,个体利益才会最大化。
张爽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香港以其独特的制度优势为内地第一轮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和内地同样意义重大。百年变局到来之际,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谱写新篇章,为全体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香港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意义。
参加此次论坛的中评青年有: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分析师、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社主任记者、采访部副主任张爽、中评社主任记者、港澳部副主任卢哲,中评社主任记者、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海涵。此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主持。
中评社北京12月25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国评论通讯社主任记者张爽在第十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迄今已近四年。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今年是“爱国者治港”的元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香港而言,既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机会,也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好机遇,更可为服务国家建设发挥作用。香港政府应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会,实现香港的产业转型升级,用高质量的发展开创“爱国者治港”的新局面。
张爽认为,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以下三方面意义:
第一,开拓“一国两制”的意义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仅仅是将区域内各城市的生产要素集约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横跨“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新实践,找到新时代“一国两制”的破题妙招,为“一国两制”创造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