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建构、解构与重构
中评社╱题:“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建构、解构与重构” 作者:明庭权(武汉),武汉行政学院政治与哲学教研部主任/博士/教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根据国家认同理论,一是国家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存续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国家认同是动态变化的,甚至可以被重新塑造。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和长期的两岸交流中,台湾人民牢固建构起了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台湾问题产生70多年以来,受岛内、两岸和国际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正处于严重混乱状态,千百年来对祖国大陆的历史认同正被“文化台独”所逐渐解构。有鉴于此,必须恢复和重构台湾民众的正确国家认同,这是两岸统一前应对“文化台独”消极后果和统一后对台有效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和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1〕,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2〕。在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前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问题。本文以国家认同理论为指导,基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混乱现状,提出必须恢复和重构台湾民众“一个中国”的正确国家认同,这是两岸统一前应对“文化台独”消极后果和统一后对台有效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和政治基础。
一、国家认同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民族国家与国家认同
公元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不仅确认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准则,更将民族国家推上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马克思·韦伯认为,民族国家不仅包含领土、主权和人民三要素,而且合法地垄断国内所有武装力量。而一国主权的有效性,则取决于国民对该国的忠诚和服从,取决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认同,一般是指“政治人在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中对特定国家的情感归属”。〔3〕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常以政府、国号、民族、共同的历史和相同的文化语言习俗等具体形式呈现出来,统一清晰的国家认同是培养民族凝聚力、民族归属感的平台基础,也是区别国民身份的重要标识〔4〕。
国家认同至关重要,它是主权国家得以存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旦出现国家认同危机,往往引发该主权国家的生存危机,甚至走向分崩离析。毋庸讳言,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台湾地区已经呈现出严重危机混乱状态,幷对“一个中国”原则构成了重大实质性挑战。如果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持续朝着“台独”化的方向演进,代表分裂势力的民进党将会在岛内长期执政,幷以政权力量彻底消弭台湾民众的“一个中国”认同;国民党则为了赢得选票和执政地位,其政治立场很有可能加速倒退,在“弃统”的同时,不反对、不排除甚至附和赞成“台独”主张;岛内统派则面临国、民两党甚至中间势力的多重打压,发展空间进一步限缩,政治影响消于无形。长此以往,“一中”前提下和平谈判的大门将被彻底关闭,海峡两岸不得不面临武力摊牌的现实,即使中国大陆在武统斗争中实现了必胜、速胜和完胜,统一后的台湾社会治理也将变得十分棘手和困难。
(二)国家认同的变化及其启示
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一国国民的国家认同幷非一成不变,不同政治力量可以塑造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国家认同。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之所以呈现出危机混乱状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譬如日本的殖民余毒,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台湾的政治转型,两岸长期的分裂分治,美国为首国际因素的渗透破坏,以及“台独”势力对于国家认同的刻意扭曲异化等。
认同变迁的动力,就在于能否给其成员提供安全、尊严与利益等公共产品。能够给共同体成员提供安全、尊严和利益,现有政治共同体就会获得该共同体成员的认同而持续存在;如果更高更广一级的政治共同体能够带来更多的安全、尊严和利益,就会推动现有政治共同体走向合幷与统一之路;如果现有政治共同体不能给其成员提供安全、尊严和利益,而是低一级政治共同体才能提供安全、尊严和利益,那么原有的政治共同体就会分崩离析。这就是建构、解构和重构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立论来源和理论基础。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让台湾民众真正认识到“台独”的毁灭性后果,真正体悟到作为中国公民的安全与尊严,以及在两岸交流中感受亲情,获得统一红利。
二、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国家认同的历史建构
海峡两岸同胞千百年来共同的地理空间、血脉宗亲、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早已深深烙印在台湾人民心中,幷在近现代历史的磨难中建构起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的国家认同。
(一)共同的地理空间
1.5万年以前的远古时期,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因此台湾与福建是彼此接壤的,属于中国陆地。后因地质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接壤部分被海水淹没成为台湾海峡,台湾于是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从地质构造而言,台湾省不仅是中国东海大陆架的有机构成部分,其地质成分也与福建、浙江两省的酸性火成岩体完全相同,这正是建构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国家认同的天然地理基础。
(二)共同的血脉宗亲
台湾早期居民来自祖国大陆。1971年和1974年,考古学家先后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台湾地区最早的人类化石,因在左镇发现故命名为“左镇人”。考古表明,“左镇人”大约在3万年前从福建迁徙到台湾,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二者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5〕。
台湾总人口2300万,其中汉族占比98%。台湾汉族早在唐代就有迁徙记录,但主要还是明清时期通过5次人口大迁徙,主要是从福建、广东地区移居到台湾的。在台湾少数民族占比不到2%,约50万人左右。以高山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则是台湾早期住民的后人,其祖先同样来自祖国大陆。由此可见,台湾同胞和大陆民众可谓是同文同种,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骨肉兄弟。
(三)共同的历史记忆
自三国时期向台湾出兵以来,宋代后,历代中央政府先后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由于北方强敌环伺,南宋时期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海军建设和海上贸易,公元12世纪中叶,南宋决定在澎湖地区驻兵,同时决定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明时期,均设立澎湖巡检司,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海上巡逻、追查罪犯,以及督办盐课事宜。公元1662年,收复台湾之后,郑成功在台设立“两府一县”,即承天府和天兴县、万年县。清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清政府举兵攻克台湾,中国再度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次年,清政府在台设“分巡台兵备道”及“台湾府”,下设“台湾”(今台南)、“风山”(今高雄)、“诸络”(今嘉义)三县,行政上隶属福建管辖。清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考虑到台湾在维护东南海域的特殊地位,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幷任命刘铭传为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任内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设新式学堂,极大推进了台湾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17世纪开始,台湾屡遭西方殖民入侵。公元1604年和1622年,澎湖地区先后两次被荷兰殖民强盗所侵占。公元1626年,台湾北部地区被西班牙殖民侵占。公元1642年8月,荷兰殖民者打败西班牙,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公元1662年2月,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殖民扩张之路,琉球(冲绳列岛)和台湾则成为其向南扩张的首要目标。公元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次年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条款之一就是割让台湾给日本。消息传出,在京18省会试人员发动“公车上书”,坚决反对割台。消息传至台湾,岛内鸣锣罢市、哭声震天。清军将领刘永福团结台湾同胞,与日本占领军拼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遭致失败,台湾再次沦为外国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同年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对日宣战布告》:“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6〕。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了《开罗宣言》,明确“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7〕。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幷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再次确认了《开罗宣言》中所规定的日本必须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的原则〔8〕。1945年10月25日,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在台北正式接受日本军队在台湾的投降,幷且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9〕这一天,台湾同胞奔走相告,祭告先祖,庆祝台湾再次回到祖国大家庭。虽然经历了半个世纪惨痛的日本殖民历史,虽然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妄图用各种手段磨灭台湾民众的中国印记,但是台湾民众依然强烈地保留着我是中国人的国家认同。
从文化的根源、内涵,以及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中华文化有组织、有系统地进入台湾岛内。公元166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在台湾岛内大力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开展文化教育,全面系统地传播中华文化,逐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台湾岛内的核心地位。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中华文化在台湾岛内的宣传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海峡两岸语言一致。普通话在岛内被尊为“国语”,“国语”不仅使得两岸经贸交流毫无语言障碍,更是拉近两岸民众心理距离的精神纽带。伴随大陆移民台湾,源于大陆的“闽南话”、“客家话”同样在台湾岛内受到欢迎。
两岸民俗文化相同。台湾的民俗文化,“处处表现闽粤风尚,事事彰显中华色彩”,譬如节庆假日、婚丧嫁娶、饮食文化、建筑风格、服装头饰等。两岸传统节日高度重合,例如都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台湾居民喜爱的地方戏和歌曲,与闽东南地区幷无区别,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也与祖国大陆毫无二致。
两岸姓氏文化相通。与大陆一样,台湾非常重视族谱和家谱的修撰,以此追寻先贤和先祖的踪迹和事迹。通过两岸族谱对接,清楚表明台湾姓氏绝大多数传承自祖国大陆,台湾姓氏目前有1989个,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是台湾前10大姓氏。
台湾民间信仰来源于祖国大陆。明清时期,福建和广东大量向台湾移民,伴随大量移民传入台湾的还有妈祖、保生大帝等民间信仰。佛、道二教在台湾地区广为流传,幷深受祖国大陆影响,譬如台湾岛内各道观主动对接湖北武当山,以能够成为武当山道家支脉为最大幸事。
综上,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国家认同的历史建构,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是地理共存、血脉相连、历史经历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国家认同的被动解构
不可否认,台湾民众千百年来牢固建构出来的中华文化属性和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正被台独势力以政权力量所极力推动的“文化台独”所逐步消解,幷在岛内形成了占据绝对话语权的台独型社会。
(一)岛内层面
1、民进党“文化台独”对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逐步消解
“文化台独”的基本内涵。民进党推进的所谓“文化台独”,是一种以确立台湾文化独立性为价值取向,以“去中国化”为特征,为“台独”服务的社会文化思潮〔10〕。就其性质而言,“文化台独”是一种为“台独”政治目标服务的文化分裂主义思潮〔11〕。其主要观点如下,一是错误的历史观。“台独”理论认为,台湾只有400年历史,台湾是一个“无主之岛”,因此,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史明是该理论主要代表,他认为曾统治台湾的荷兰、西班牙、明郑、满清、日本、国民党等政权均是外来政权〔12〕。二是扭曲的文化观。“台独”理论的核心是“台湾文化的独立性”,表现为:一是认为中国文化仅仅是构成台湾文化的要素之一;二是认为台湾文化是先进的海洋文化,中国文化是落后的大陆文化;三是攻击中国传统文化封建保守、个人专制、图腾崇拜〔13〕。三是臆想的民族观。“台独”论者史明认为,经过400年来的移民与开拓,台湾社会逐渐形成为单一、共有的统一共同体,台湾已形成与中华民族完全不同的民族,这就是“台湾民族”〔14〕。
“文化台独”的具体做法。人事领域:陈水扁当局政权稳固之后,“独派”人士纷纷入阁。蔡英文上台后,同样由“台独”人士来把持内阁部门。
教育领域:陈水扁当局将台湾本土通用拼音取代祖国大陆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处心积虑地编写“台独”版本的历史地理教材,在台湾各大学普遍设立所谓“台湾文学系”,幷将“中文系”划归“外国文学系”,力图从教育领域“去中国化”。2015年民进党煽动学生“反对课纲微调”游行,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一周即将马英九时期的微调课纲废止。
社会文化领域:陈水扁时期,一是“正名”运动,将含有“中国”字样的名称、符号、标志等统统改名,二是“去蒋化”运动,将台湾各地的蒋介石铜像纷纷拆除,三是歪曲历史记忆,如将博物馆藏品说明中的“宝物来自‘北京故宫’与‘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删除。蔡英文时期,一是限制台湾国史馆档案查阅,二是台北故宫十二兽首遭到“斩首”,三是台湾光复纪念日活动遭取消,四是取消孙中山纪念日活动等。
传播媒体领域:标榜“本土特色和台湾精神”的图书大量出版,宣扬“本土化”的杂志报刊也纷纷出现。电台、电视台以及台湾电影也逐渐走向“本土化”,甚至将“最佳台湾电影奖”和“最佳台湾电影工作奖”更名为极具殖民色彩的“福摩萨影片奖”和“福摩萨特别奖”。
宗教领域:西藏达赖喇嘛多次窜访台湾。1997年3月达赖第一次访台,受到李登辉高规格接待。2001年3月陈水扁邀请达赖再次访台。与此同时,台湾支持在台“法轮功”邪教组织,企图通过邪教来颠覆大陆政府。
文学领域:“台独文学”是“台独”分子精心打造的产物,虽然其理论荒谬绝伦,体系粗疏不堪,但却有政权力量的加持,不仅堂而皇之占据台湾岛内大学讲台,而且颇受台湾青年一代的追捧。
“文化台独”的现实危害。一是造成台湾社会的混乱和撕裂。首先,失去中华文化的归属感。“文化台独”人为制造出自己的历史、文化、民族,破坏的是台湾人民的精神家园,剥夺的是台湾人民的归依感。其次,加剧岛内民众价值观的混乱。“文化台独”割断了历史、传统和文化,由此造成了台湾人民思想的混乱,人心的涣散,族群的矛盾和社会的动荡。第三,导致台湾民众价值取向的偏离。“文化台独”不仅将民族的自豪感、尊严感彻底打碎,甚至将“台独”上升标榜为政治正确。二是破坏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首先,割断两岸历史联系,“文化台独”从历史观上否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割断两岸的历史联系;其次,割断两岸文化联系,“文化台独”认为,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既不同源,也不同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第三,割断两岸民族国家认同,“文化台独”认为,台湾已形成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台湾民族,就应该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因此,“一个中国”原则就应该被剔除〔15〕。三是将推动台湾不断走向“独立”的不归之路。“文化台独”彻底否定了“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也就完全堵死了“一中”前提下两岸政治谈判的大门。
2、国民党威权统治对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消极影响
1945年台湾得以光复,但以陈仪为首的国民党台湾行政当局,其接收过程不仅简单粗暴,充分暴露出来的贪腐恶习更让台湾人民深恶痛绝,岛内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包括“本省人”与“外省人”的省籍对立情绪日益高涨,最终导致了“二·二八”事件惨烈爆发。国民政府对于“二·二八”事件进行了残酷镇压,省籍隔阂更加难以抚平,幷成为“台独”分子追求“台独”的“民意”基础,更是成为国民党难以洗刷的原罪。
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5月颁布“戒严令”,宣布台湾地区处于战时动员状态,实行“临时戒严”。“戒严令”和1948年实行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一起,为蒋氏父子独裁统治提供了法理基础,威权体制就此确立,譬如高度一致性的政治联盟;严密的社会控制;意识形态的灌输;对本土精英的笼络与分化;高度渗透力的特务组织〔16〕。威权体制下,“党国一体”,“领袖至上”,幷用各种传媒、教育渠道,培养大中国思想和灌输反共仇共意识,党外不同声音被钳制,台湾民众对“中华民国”的国家政治认同整齐划一、简单纯洁〔17〕。然而,在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高度一致的表层之下,“台独”暗流却是隐藏潜伏以待时机。
(二)两岸层面
在海峡两岸激烈对峙的的总体格局下,台湾民众被国民党纳入谁能代表中国正统的政权之争,如“大陆共产党政权是邪恶的,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才是代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政权之争”。为了赢得正统之争,以及维系岛内统治的合法性,国民党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幷采取许多措施来强化台湾民众的“大中国意识”,如在文化领域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18〕。国民党虽然以“大中国意识”和中国正统自居来塑造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却难以掩盖这种国家认同的重大缺陷,即“中华民国”是虚构出来的国家认同符号〔19〕。
联合国2758 号决议,将国民党向台湾民众长期虚构出来的“中华民国”认同彻底打回了历史原形。然而,由于国民党向台湾民众长期灌输“反共、恐共、仇共”的负面教育影响,台湾民众自然不会马上转而认同对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华民国”认同的坍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的恐惧敌对,使得台湾民众陷入国家认同的迷茫焦虑状态,也给了台独分子趁虚而入和肆意操弄的可能和空间。
(三)国际层面
1、极力推动驻外机构更名
民进党陈水扁当局要求台湾所有的驻外单位,全面清除与“中国”相关的符号、标志等,另在推动“台湾加入联合国”问题上动作频频。2020年,以台湾向相关国家和地区捐助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为基础,岛内“台独”势力积极推动台湾驻外经济文化代表处更名为“台湾代表处”甚至所谓大使馆。例如立陶宛政府在美国唆使下,执意批准台湾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对此民进党当局弹冠相庆,认为此举属于“外交”重大突破。
2、充当遏制大陆的急先锋
2016年台湾选举刚一落幕,蔡英文就强调,“未来民进党政府与美国将保持紧密的友好关系”,幷愿充当美国遏制大陆的急先锋。民进党当局藉助新冠肺炎疫情和当前“美台关系最好时机”,推动美台关系不断踩踏“一中红线”,譬如美国通过“台北法案”等一批涉台法案,美国派在任部长级官员和国会议员访台,美国军机频繁降落台湾以及美国售台进攻性武器等。
3、妄图加入国际政府间组织
中国大陆坚决反对台湾地区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政府间组织。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例,尽管台湾无权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但是大陆允许台湾利用世卫组织资源、视频数据参与疫情防控,台湾医疗卫生专家也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技术会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亦可应邀赴台湾考察或提供援助〔20〕,因此民进党当局大肆炒作所谓台湾缺席世界卫生组织“造成国际防疫缺口”的问题根本就是一个假命题。另据武汉方面消息,2020年1月13日,台湾地区专家组受祖国大陆邀请赴武汉市实地考察,专家组对疫情防控与处置应对、医疗诊治、病原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与此次疫情防控和患者诊治的国家、省、市级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咨询瞭解防治相关信息,幷实地参观疾控机构的实验室和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21〕。对此,民进党当局为了蒙蔽台湾民众却只字不提。
在目前两岸治权分裂的形势下,恢复和重新建构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的正确认同是十分艰难的,但是这幷不等于说我们就一定无所作为。
(一)文化层面:两岸须积极开展教育文化交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台湾民众文化归属感,导正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海峡两岸共同精神财富,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华夏儿女共同的历史责任,也是增强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抓手。
必须与“台独”分裂势力争夺塑造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主导权,尽一切可能和途径将台湾民众扭曲的国家认同引导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轨道上来。首先,两岸学者应该本着为中华民族负责的理念,共同编撰一套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符合台湾实际需求的历史地理教材;其次,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积极办好两岸夏令营活动,积极导正台湾青少年的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第三,利用和影响各种新旧媒体资源,补充和修正台湾民众原有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认知;第四,大陆台商、台干、台师、台生人数超过一百万,要照顾其利益,关注其家国理念;第五,在两岸交流和国际场合,要使得台湾民众能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安全和尊严等。
(二)经济层面:两岸加强经济融合
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增进海峡两岸双方的利益,目前大陆早已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越发密切,对祖国大陆经贸依存度越高,就越需融人大陆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提升台湾民众的利益获得感,另一方面,也让台湾民众深切认识到台湾经济的前途系于祖国大陆,譬如扣除对大陆贸易顺差,台湾疫情期间的经济发展就是负数,从而逐步消减台湾民众对于国家统一的疑虑和抵触情绪,提振对国家统一的政治意愿和未来信心〔23〕。
积极打造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大中华经济圈,将其打造成为国家完全统一之前的国内统一大市场,既可以加速大中华经济圈内部循环,也可以共同应对外部经济风险,还可以在参与国际大循环时提升竞争优势。如此,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的国家认同就会具备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政治层面: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九二共识”不容否定和异化。“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如同套在“台独“身上的紧箍咒,让继任的台湾地区领导人不管是谁,都不得突破两岸关系发展的红线。换言之,就是海峡两岸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4〕。坚持“九二共识”还必须还原“九二共识”真谛,还原“九二共识”真实面目,而不是放任“九二共识”被国民党继续异化,放任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进一步异化。
大陆应为民进党划出明确的两岸红线。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不仅是中国大陆的立场,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如果两岸双方的共同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两岸互信将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坚持“一个中国”和反对“台独”,这就是大陆的基本立场以及对民进党划出的红线〔25〕。在必要时,大陆定期公布台独首要分子的言行备忘录,公布挑起台海冲突的首要台独战犯名单,以及及时更新公布支持台独的台商名单。
建议修改完善《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制定颁布迄今已经17载,当初刻意保留模糊状态,随着时空转换和台海局势变化,建议将最新涉台思想和理论成果,尤其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重要论述写进法案,以进一步展示反独促统之坚定决心。
(四)军事层面:打消“台独”拒统求独的幻想
努力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打造为世界一流军队,不放弃国际法、国内法赋予我们以非和平手段统一台湾的权利,扎扎实实做好被迫武力统一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旦台独挑衅逼迫升级和美台深度勾结发生台海重大事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军事准备越充分,斗争意识越强烈,才能真正威慑“台独”分子,才能令外部干涉势力有所顾忌,才能使岛内各政党真正认识到,藉助外部势力以武拒统、实现偏安或者搞“法理台独”都是绝无可能的,台湾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两岸协商找到最能符合自身利益的统一方式。
(五)国际层面:确保“一中原则”更加稳固
民进党当局自2016年上台执政以来拒不接受“九二共识”,那么此前两岸维持八年的“外交休兵”默契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大陆完全可以考虑逐一消减台湾“邦交国”,直至归零。中国大陆应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坚决反对台湾当局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合理管控台湾当局参与非政府组织的规模和力度,采取多重手段有效阻遏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对台湾问题的渗透干涉。
(六)前景目标:两岸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
“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2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中国梦,台湾同胞不能缺席、也不应缺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进国家完全统一、共谋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无上光荣的事业。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7〕。
五、小结
综上所述,国家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存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恢复和重构台湾民众“一个中国”的正确国家认同,这是两岸统一前应对“文化台独”消极后果和统一后对台有效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和政治社会基础。重构和恢复过程中,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其中促进两岸文化认同是根本,加速两岸经济融合是基础,坚持“九二共识”是原则,反对”台独”是关键,提升军事能力是保障,营造国际良好环境是条件,两岸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是目标。
〔基金项目〕2021年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重点课题项目“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研究”的结项成果。
注释:
〔1〕〔2〕〔27〕《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国人大网站,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9-01/02/content_2070110.htm?from=singlemessage。
〔3〕〔4〕刘国深;《当代台湾政治分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73页。
〔5〕《台湾的历史》,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6-02/27/content_212585.htm。
〔6〕〔7〕〔8〕〔9〕余克礼、曹裕江、杨玲:《海峡两岸关系70年图鉴》,武汉:长江出版社,2020年5月第二版,第11-13页。
〔10〕〔11〕李道湘:《“文化台独”理论及其批判》,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六期。
〔12〕〔13〕〔14〕〔15〕李道湘:《“文化台独”的实质和危害》,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n/2004-05-10/26/434533.shtml。
〔16〕〔17〕彭怀恩:《台湾发展的政治经济分析》,台湾:风云出版社,1990年,第68页。
〔18〕〔19〕胡文生:《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由来、历史及现实》,载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二期。
〔20〕郭振家:《新冠肺炎疫情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载于《统一论坛》,2020年第3期。
〔21〕武汉市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保卫战研究报告》。
〔22〕徐广友:《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417/c40531-31034056.html。
〔23〕明庭权:《新时代对台工作基本方略:形成、主体与特征》,载于《台湾研究》,2020年第三期。
〔24〕《不管台继任领导人是谁都不能肆意妄为》,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1月9日第二版。
〔25〕习近平:《两岸关系走向关键在大陆发展》,载于中国青年网,2015-3-5。
〔26〕《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载于《人民日报》,2015-05-05。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11月号,总第299期)
中评社╱题:“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建构、解构与重构” 作者:明庭权(武汉),武汉行政学院政治与哲学教研部主任/博士/教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根据国家认同理论,一是国家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存续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国家认同是动态变化的,甚至可以被重新塑造。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和长期的两岸交流中,台湾人民牢固建构起了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台湾问题产生70多年以来,受岛内、两岸和国际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正处于严重混乱状态,千百年来对祖国大陆的历史认同正被“文化台独”所逐渐解构。有鉴于此,必须恢复和重构台湾民众的正确国家认同,这是两岸统一前应对“文化台独”消极后果和统一后对台有效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和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1〕,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2〕。在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前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问题。本文以国家认同理论为指导,基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混乱现状,提出必须恢复和重构台湾民众“一个中国”的正确国家认同,这是两岸统一前应对“文化台独”消极后果和统一后对台有效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和政治基础。
一、国家认同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民族国家与国家认同
公元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不仅确认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准则,更将民族国家推上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马克思·韦伯认为,民族国家不仅包含领土、主权和人民三要素,而且合法地垄断国内所有武装力量。而一国主权的有效性,则取决于国民对该国的忠诚和服从,取决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认同,一般是指“政治人在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中对特定国家的情感归属”。〔3〕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常以政府、国号、民族、共同的历史和相同的文化语言习俗等具体形式呈现出来,统一清晰的国家认同是培养民族凝聚力、民族归属感的平台基础,也是区别国民身份的重要标识〔4〕。
国家认同至关重要,它是主权国家得以存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旦出现国家认同危机,往往引发该主权国家的生存危机,甚至走向分崩离析。毋庸讳言,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台湾地区已经呈现出严重危机混乱状态,幷对“一个中国”原则构成了重大实质性挑战。如果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持续朝着“台独”化的方向演进,代表分裂势力的民进党将会在岛内长期执政,幷以政权力量彻底消弭台湾民众的“一个中国”认同;国民党则为了赢得选票和执政地位,其政治立场很有可能加速倒退,在“弃统”的同时,不反对、不排除甚至附和赞成“台独”主张;岛内统派则面临国、民两党甚至中间势力的多重打压,发展空间进一步限缩,政治影响消于无形。长此以往,“一中”前提下和平谈判的大门将被彻底关闭,海峡两岸不得不面临武力摊牌的现实,即使中国大陆在武统斗争中实现了必胜、速胜和完胜,统一后的台湾社会治理也将变得十分棘手和困难。
(二)国家认同的变化及其启示
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一国国民的国家认同幷非一成不变,不同政治力量可以塑造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国家认同。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之所以呈现出危机混乱状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譬如日本的殖民余毒,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台湾的政治转型,两岸长期的分裂分治,美国为首国际因素的渗透破坏,以及“台独”势力对于国家认同的刻意扭曲异化等。
认同变迁的动力,就在于能否给其成员提供安全、尊严与利益等公共产品。能够给共同体成员提供安全、尊严和利益,现有政治共同体就会获得该共同体成员的认同而持续存在;如果更高更广一级的政治共同体能够带来更多的安全、尊严和利益,就会推动现有政治共同体走向合幷与统一之路;如果现有政治共同体不能给其成员提供安全、尊严和利益,而是低一级政治共同体才能提供安全、尊严和利益,那么原有的政治共同体就会分崩离析。这就是建构、解构和重构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立论来源和理论基础。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让台湾民众真正认识到“台独”的毁灭性后果,真正体悟到作为中国公民的安全与尊严,以及在两岸交流中感受亲情,获得统一红利。
二、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国家认同的历史建构
海峡两岸同胞千百年来共同的地理空间、血脉宗亲、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早已深深烙印在台湾人民心中,幷在近现代历史的磨难中建构起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的国家认同。
(一)共同的地理空间
1.5万年以前的远古时期,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因此台湾与福建是彼此接壤的,属于中国陆地。后因地质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接壤部分被海水淹没成为台湾海峡,台湾于是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从地质构造而言,台湾省不仅是中国东海大陆架的有机构成部分,其地质成分也与福建、浙江两省的酸性火成岩体完全相同,这正是建构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国家认同的天然地理基础。
(二)共同的血脉宗亲
台湾早期居民来自祖国大陆。1971年和1974年,考古学家先后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台湾地区最早的人类化石,因在左镇发现故命名为“左镇人”。考古表明,“左镇人”大约在3万年前从福建迁徙到台湾,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二者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5〕。
台湾总人口2300万,其中汉族占比98%。台湾汉族早在唐代就有迁徙记录,但主要还是明清时期通过5次人口大迁徙,主要是从福建、广东地区移居到台湾的。在台湾少数民族占比不到2%,约50万人左右。以高山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则是台湾早期住民的后人,其祖先同样来自祖国大陆。由此可见,台湾同胞和大陆民众可谓是同文同种,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骨肉兄弟。
(三)共同的历史记忆
自三国时期向台湾出兵以来,宋代后,历代中央政府先后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由于北方强敌环伺,南宋时期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海军建设和海上贸易,公元12世纪中叶,南宋决定在澎湖地区驻兵,同时决定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明时期,均设立澎湖巡检司,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海上巡逻、追查罪犯,以及督办盐课事宜。公元1662年,收复台湾之后,郑成功在台设立“两府一县”,即承天府和天兴县、万年县。清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清政府举兵攻克台湾,中国再度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次年,清政府在台设“分巡台兵备道”及“台湾府”,下设“台湾”(今台南)、“风山”(今高雄)、“诸络”(今嘉义)三县,行政上隶属福建管辖。清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考虑到台湾在维护东南海域的特殊地位,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幷任命刘铭传为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任内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设新式学堂,极大推进了台湾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17世纪开始,台湾屡遭西方殖民入侵。公元1604年和1622年,澎湖地区先后两次被荷兰殖民强盗所侵占。公元1626年,台湾北部地区被西班牙殖民侵占。公元1642年8月,荷兰殖民者打败西班牙,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公元1662年2月,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殖民扩张之路,琉球(冲绳列岛)和台湾则成为其向南扩张的首要目标。公元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次年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条款之一就是割让台湾给日本。消息传出,在京18省会试人员发动“公车上书”,坚决反对割台。消息传至台湾,岛内鸣锣罢市、哭声震天。清军将领刘永福团结台湾同胞,与日本占领军拼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遭致失败,台湾再次沦为外国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同年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对日宣战布告》:“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6〕。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了《开罗宣言》,明确“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7〕。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幷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再次确认了《开罗宣言》中所规定的日本必须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的原则〔8〕。1945年10月25日,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在台北正式接受日本军队在台湾的投降,幷且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9〕这一天,台湾同胞奔走相告,祭告先祖,庆祝台湾再次回到祖国大家庭。虽然经历了半个世纪惨痛的日本殖民历史,虽然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妄图用各种手段磨灭台湾民众的中国印记,但是台湾民众依然强烈地保留着我是中国人的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