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高雄市长提名悬而未决 何启圣点名朱立伦
中评社台北5月13日电/中国国民党桃园市长人选陷僵局,高雄市长人选也悬而未决,国民党秘书长黄健庭之前表示会持续征询人选,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也会是评估对象。而张先前则是说过,如果大家真认为很欢喜他为大家做事,当然会慎重做考虑。对此,资深媒体人、致理科技大学行销与流通管理系教授何启圣12日在脸书发文感叹,在党中央“冷处理”之下,似乎未见余波荡漾,让方兴未艾的热情,无疾而终。
针对迟迟未出现的国民党高雄市长提名人选,何启圣指出,在地工商界人士有力劝张亚中出马参选,然而,在党中央“冷处理”之下,似乎未见余波荡漾,让方兴未艾的热情,无疾而终,“国民党弃守高雄,成了高雄地方耳语的主题,在市场流传。此一情势的发展,对国民党在2022一役,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
何启圣认为,其实从朱立伦参选国民党主席时所做“六都过半”的政治承诺,此过半的三都除了新北、台中,就是在台北与桃园“二择一”,清楚表明国民党弃守高雄。高雄真的没有决一死战的“价值”吗?这就端视朱立伦的战略思考。
何启圣脸书全文:
悬宕许久的国民党高雄市长提名人选,由于在地工商界人士,力劝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出马参选,再度引发热议,然而,在党中央“冷处理”之下,似乎未见余波荡漾,让方兴未艾的热情,无疾而终。国民党弃守高雄,成了高雄地方耳语的主题,在市场流传。此一情势的发展,对国民党在2022一役,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
其实,从朱立伦参选国民党主席时所做“六都过半”的政治承诺,此过半的三都除了新北、台中,就是在台北与桃园“二择一”,清楚表明国民党弃守高雄。高雄真的没有决一死战的“价值”吗?这就端视朱立伦的战略思考了。
拿对日抗战中最为惨烈的上海保卫战为例。为了兵力的转用,拉长战线以遂行持久战与消耗战,蒋介石采取了“轴线移转”的战略,将日军原本采取“由北向南”的战线,被迫修正为“由东向西”。此举,除了地势因素,迫使日军采取更为吃力的“仰攻”;二来有助于掩护物资西迁及百姓的撤离;其三,又能减缓华北压力。因此,将主战场置于上海,诱使为求加速决战,以利三月亡华的日军,从华北被动转移至华中,形成由东向西的作战轴战,终至深陷泥淖。
或许是巧合,以高雄拥有台湾第一大港的绝佳地理优势,又是工业发展的重镇,正可与政治中心台北,南北辉映,成为台湾的经济中心,就客观条件上,似可比拟为“台湾的上海”。可惜,廿余年来,由于执政者未能有效擘划前瞻的经贸施政蓝图,致使高雄成为全台薪资最低的城市。
设若,国民党也能仿效上海保卫战的“轴线移转”战略,自去年九月党主席选举结束后,在民进党早已确定由陈其迈寻求连任的情况下,以二个月的时间,积极物色出战高雄人选,并于一年前的十一月廿六日(今年选举投票日)对外宣布,则将有足足一整年的时间投入选战,让高雄成为焦点,迫使民进党回防,有效缓解北台湾的选战压力,提高胜算机率。
以目前来看,国民党的高雄市长人选,似乎得等到朱立伦六月访美行程结束后,才能定案,这种篮球场上“垃圾时间”的消极处理态度,注定让高雄成为国民党永远回不来的“青春小鸟”,美好、短暂、易逝。
中评社台北5月13日电/中国国民党桃园市长人选陷僵局,高雄市长人选也悬而未决,国民党秘书长黄健庭之前表示会持续征询人选,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也会是评估对象。而张先前则是说过,如果大家真认为很欢喜他为大家做事,当然会慎重做考虑。对此,资深媒体人、致理科技大学行销与流通管理系教授何启圣12日在脸书发文感叹,在党中央“冷处理”之下,似乎未见余波荡漾,让方兴未艾的热情,无疾而终。
针对迟迟未出现的国民党高雄市长提名人选,何启圣指出,在地工商界人士有力劝张亚中出马参选,然而,在党中央“冷处理”之下,似乎未见余波荡漾,让方兴未艾的热情,无疾而终,“国民党弃守高雄,成了高雄地方耳语的主题,在市场流传。此一情势的发展,对国民党在2022一役,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
何启圣认为,其实从朱立伦参选国民党主席时所做“六都过半”的政治承诺,此过半的三都除了新北、台中,就是在台北与桃园“二择一”,清楚表明国民党弃守高雄。高雄真的没有决一死战的“价值”吗?这就端视朱立伦的战略思考。
何启圣脸书全文:
悬宕许久的国民党高雄市长提名人选,由于在地工商界人士,力劝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出马参选,再度引发热议,然而,在党中央“冷处理”之下,似乎未见余波荡漾,让方兴未艾的热情,无疾而终。国民党弃守高雄,成了高雄地方耳语的主题,在市场流传。此一情势的发展,对国民党在2022一役,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
其实,从朱立伦参选国民党主席时所做“六都过半”的政治承诺,此过半的三都除了新北、台中,就是在台北与桃园“二择一”,清楚表明国民党弃守高雄。高雄真的没有决一死战的“价值”吗?这就端视朱立伦的战略思考了。
拿对日抗战中最为惨烈的上海保卫战为例。为了兵力的转用,拉长战线以遂行持久战与消耗战,蒋介石采取了“轴线移转”的战略,将日军原本采取“由北向南”的战线,被迫修正为“由东向西”。此举,除了地势因素,迫使日军采取更为吃力的“仰攻”;二来有助于掩护物资西迁及百姓的撤离;其三,又能减缓华北压力。因此,将主战场置于上海,诱使为求加速决战,以利三月亡华的日军,从华北被动转移至华中,形成由东向西的作战轴战,终至深陷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