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地方债 经济发展才是良药
10月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发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国债后,中国年内赤字率上调到3.8%左右,引发了市场对未来财政空间和思路的讨论。有观点认为万亿国债的增发意义重大,意味着就此打开了财政空间。实际上将中央和地方赤字汇总起来计算的广义赤字率,可能既不止3%,也不止3.8%。
广义赤字可以有不同口径。窄口径的广义赤字,定义为“一般公共预算的收支缺口”,除了国债和地方一般债所对应的狭义赤字,还包括调用其他预算、历史结余和预算稳定基金等部分。中口径的广义赤字,定义为“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的收支缺口”,比窄口径的广义赤字多了这些年扩张较快的专项债等政府性基金“赤字”。较宽口径的广义赤字,定义为“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的收支缺口以及城投公开债券净增额”,比中口径的广义赤字多了城投的公开债融资。更宽口径的广义赤字,定义为“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的收支缺口以及城投带息债务净增额”,比宽口径的广义赤字又多了城投的贷款、非标等其他债务融资。
由于2014年审计甄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将地方政府一类债务于2015年纳入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导致窄口径和中口径的广义赤字率就此突破了3%,此后持续高于3%。如果将城投融资认定为地方政府的表外举债,将城投带息债务的净增规模也考虑在内,那么2022年更宽口径的广义赤字率高达9.5%。因此,中国财政政策实际上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状态,真实的广义赤字率也早已超过3%,所谓“3%红线”并未对财政扩张形成实质性约束。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中央政府杠杆率不高。截至2021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经合组织成员国、高收入国家、后人口红利国家的中央政府杠杆率分别为122.3%、126.9%、127.6%,而中国的中央政府杠杆率则仅为20.3%,不及美国的一半,明显低于全球其他主要国家。
在过去多年财政赤字扩张的过程中,中国的地方政府发挥了主要的作用。2022年宽口径财政赤字中,中央政府贡献约19%,地方政府的表内(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贡献约43%,地方政府的表外(即城投带息债务)贡献约38%。如今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在2022年末,中国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余额约35万亿元,地方政府显性债务率约为125%,较2021年大幅提高19个百分点。